沈培岗
摘要:阅读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成果,首先应该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感,让学生在阅读中赏心悦目、甘之如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5-0018-0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份量最重的部分,如何上好阅读教学课?首先教师要做的是重视开展好阅读指导课、推荐课、分享课,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直至学生的口味与老师的口味契合,从而喜欢上阅读。其次,阅读教学的指向应该是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读书,看完就完了吗?认了字,明白了故事就完了吗?读者要从阅读中得到营养,得到滋润,要净化自己的灵魂,要提升自己的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方向的指引,要让学生缘索而上,求得真知。第三,阅读教学的指向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笔者求学时期所接触的教学中,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就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识字、读书、解词、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方法。
那时,学生几乎见不到工具书,对课文的理解百分之九十来源于老师的那张嘴,自己的看法很少。所谓的阅读也就是死记硬背,以致在笔者走上讲台初期,仍然延续这一教学方法,本着“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给学生一路讲授,一通灌输。
作为老师自然要先深入阅读,参透、悟透教材,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进行仿写训练,美其名曰“阅读与写作”,也就是饱受诟病的“填鸭式”教学。
笔者很长时间没有感受到那种教学的不妥,因为即便人们如此诟病那种教学方法,在那种情境下笔者依然喜欢阅读,而且是从很小就喜欢阅读。
这样的喜欢不是因为老师如何讲,也不是因为课本如何精彩,而是因为笔者偷看了课本之外的很多书。伊始,是父亲小学时用过的课本,觉得那里面有许多更有意思的文章。比如《太阳山》《神笔马良》《一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多了,笔者对“大部头”有了兴趣。懵懵懂懂的阅读了《大刀记》《苦菜花》《岳飞传》……
所以,有时觉得教师可以不教阅读,甚至语文也可以不用教,只要认字,看的多了,自然慢慢就知道很多,可以看出文章的美来、读出文章的“意思”、想着作者怎么想、跟作者有了共鸣,试着自己学着写点……
一段时间,笔者还拿出张海迪、郑渊洁、莫言,乃至《窦蔻流浪记》的作者窦蔻对学生说事,埋怨他们语文学的不好的原因都是自己不肯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于是,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改革探索中,笔者依然认为首先老师要深入文本、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对话,实现意义构建,去获得独特体验。但是这种教学,一是操作起来有难度,二是对那些不爱阅读的同学来讲,课堂上就是旁听生。这种教学模式还没有达到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终生阅读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成果,首先应该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感,让学生在阅读中赏心悦目、甘之如饴。现在的教材内容尽管精挑细选,并进行了很多调研,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要立足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走出文本,给学生寻找丰富的阅读矿源。当然教师的偏好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做的是重视开展好阅读指导课、推荐课、分享课,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直至学生的口味与老师的口味契合,从而喜欢上阅读。学生对图书有了兴趣,产生了阅读的欲望,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实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一个是图书筛选问题、一个是因为各种影像、视频资料的冲击。所以,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图书市场,老师挑选什么样的图书,满足学生口味也是一个研究课题。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让学生有阅读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阅读教学的指向应该是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读书,看完文章、认字熟读、明白故事都不能算完成阅读。我们要从阅读中得到营养,得到滋润,要净化学生的灵魂,要提升读者的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方法的指引,要让学生追本溯源,求得真知。
杭州师范学院吕映教授在《多元指向,实现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一文中说“一元取向的阅读教学过分偏重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忽视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和言语表达实践训练,造成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徘徊不前,致使语文课始终无法走出效率低下的怪圈。”所以说阅读方法的指导很关键。
朗读、精读、速读……都是教师们在小学中强调的阅读方法。如何朗读、如何精读,速读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切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明白。
以朗读为例,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及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齐读、轮读、分读、分组交互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些技巧,停顿、重读、语调、语速……
再比如精读。通过寻找主要观点,寻找重要细节,评价所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感言、得意、忘形。”把握了方法,才更容易走进作者、文本要表达的世界。
第三,阅读教学的指向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的发展需要能力,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其中就包括着必备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陈天敏认为:“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还有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义的理解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
笔者觉得,阅读能力的体现首先是能读出文章的好来,无论是叙述順序的有序、描写场景逼真、情感释放的淋漓、故事的跌宕曲折,让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同身受、让人产生共鸣、让人爱不释卷,这都是文章的好。
然后是能读出作者的心来,作者想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了,不枉作者点灯熬夜倾诉心曲。
当然,能吸收文章的营养、能滋润自己的心灵,才是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讽喻赞美、直击时事……是千古文人的一脉传承。文章千古事,后人慢评说。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涵养自己的灵魂、丰腴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思维开花,是教师教学的愿望。
杭州师范学院吕映教授在《多元指向,实现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中解析阅读教学的多元指向时说:阅读教学要指向阅读能力的提升、指向表达能力的提升、指向思维的发展、指向文化的积淀、指向审美的需要、指向生活的应用。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阅读教学应该深入研究,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在与学生素养形成上找抓手,而不是在文本的条分缕析上磨牙。
教师通常说用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这就是要求教师树立一个大语文观念。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阅读教学更应该是开放的。所以阅读教学,不论是站在欣赏的角度,还是站在学习写的角度,他的指向都是学生的成长。
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要指向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要指向学生的成长,为他一生的成长助力,为他一生的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 李幸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