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萍 陈顺丽 范兆飞
摘 要:随着贵州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发展战略,把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贯穿其中,旅游业首当其冲,乡村旅游更是受到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江苗寨商业化的弊病也达到了深水期。所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治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6.011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拥有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是苗族经过五次大转移而定居的地方,堪称苗族的大阵营。这里居住着1000多户淳朴的长裙苗族人家,这里的千户指的是有一千多户苗族人家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根据多年的统计积累,西江千户苗寨有了1285户人家在此落户,大约有9000人在这里安居乐业。本文对西江千户苗寨的特色旅游进行了笼统的分析,从而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可使用的依据。
旅游商业化是指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性产业,过度利用旅游景区的文化、地域条件为政府以及旅游开发商谋取利益,一味地强调经济功能,采取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
1 旅游发展的优势
贵州省是一个地形崎岖,风景迤逦的地方。以山地为主的地貌并不适合耕作,但奇怪的是,西江千户苗寨却能以一方沃土养育了9300余人;有着“天然聚宝盆”之称的苗寨拥有3236亩耕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水资源充足。其间森林密布,有桂皮、三七、天麻等几百种果树和药材,均能扬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作为苗族的大阵营,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苗族文化根深蒂固,在56个民族当中焕发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在这里,有苗族、侗族、瑶族、彝族、水族,而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2%。而西江千户苗寨管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世居的苗族同胞则达到总人口的948%。2005年,文化部把西江千户苗寨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吊脚楼营造技艺、银饰、牯藏节、苗族古歌、芦笙舞。作为西南部苗族地区的代表,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云南、广西、贵州形成的民族文化旅游群,它们以贵昆线、湘黔线、焦柳线连通,可谓是“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贵广高铁、滬昆高铁和凯雷高速公路的开通也给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格局,与其他旅游区相比,就当前而言当地的原生态面貌保持得较好,具有优质的水资源和连绵起伏的绿色森林,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
西江在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自此,“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2015年此正式挂牌,这一系列的国家政策都体现了政府对西江苗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支持与鼓励。让西江苗寨有了展现本民族特色的机会。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对于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西江苗寨景区来说,更受各地游客的青睐;近些年来通过旅游开发,西江苗寨带动当地大约2000人就业,村民每年个人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2000元到2017年的15000元。据统计,西江苗寨已有10户达到千万元,超过20户达到百万元,更有100户以上达到10万元;当地政府和管理者更应该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来发展壮大景区的发展。贵州一直打着“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标语来吸引各地的旅游者,使贵州成为家喻户晓的称谓,使贵州旅游进入世界的视眼。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拥有各种丰富资源的“原始生态”圣地,它无疑不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的发展之地。此外,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苗年节各种节日均名扬四海,每一个节日都以壮观的景象展现出来,是展现着的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是研究苗族历史发展的剧本。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苗寨正是以它这种村与村相连而成的宏伟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人文风情赢得世界的关注。数据表明,2000年~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量为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万人、3.5万人、7.5万人。至2008年时,由于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当年的客流量达到了史上高峰期77.7万人。2009年时,客流量又下降为64.6万人次,2010年时又缓缓的上升到了68.9万人次。2014年时客流量再次突破新高,达到了272.56万人次,2016年时,西江千户苗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484.73万人次,2017年,旅游人次又再次突破了新高,达到了750万人数;自2009年以来直到今天,其客流量一直在上升。短短几十载的时间,一个封闭落后的小村镇成为了人尽皆知的旅游胜地,正是以它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但是近几年来,它却一步步走向衰退……
2 旅游过度商业化的具体表现
2.1 人造景区现象日趋繁荣
为了吸引游客们的视眼,一开始景区的建设都是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构造的,那么景区变身为商业区也就水到渠成的事。随着贵州在“十三五”期间确定了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发展战略,把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贯穿其中,旅游业首当其冲,也渐渐异化了生态旅游的特性。
2.2 “强买强卖”弄虚作假
在经济活动如此繁荣的今天,所谓的“托”也在景区内扮演着一些肮脏的角色。卖家也在充当着消费者,不择手段的攻击其他竞争者的产品,烘托物价,扰乱市场秩序;使其成为市场最终的赢家。
2.3 民俗表演化
自景区开发以来,西江苗寨的高排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铜鼓舞等歌舞都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更令人惊讶的是,本应该是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成了人们获取利益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