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瑜 于佳静
摘 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对中国制造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名中国学生经历了在某德资中国工厂实习后,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为处于工业发展中的公司描绘出了新的蓝图。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价值链;工业发展;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6.001
0 绪论
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令全球制造业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将深深改变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说明我国已开始加入到这场全球制造业革命的大潮中。但是,国情、技术水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单纯地参照国外的发展经验。中国制造业的将来,只有以创新驱动为前提,以智能转型、强化基础为中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 工业及制造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这两年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互联化、智能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物联网的发展使万物开始互联互通。各种软硬件的不断新兴与使用,让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高科技。作为一名在校学生,非常有幸见证这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同时也感受到与日俱新的科技引导我们冲破固有思维,去适应时代的更迭。
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全球制造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此呈现在人类面前。其指出继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制造全方位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基本特征。
2015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由于二者在关键任务和技术领域方面有着不尽相同之处,故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工业4.0”。但是,显而易见“中国制造2025”跟“德国工业4.0”不可能是同一概念,原因则是由于中德两国存在国情、技术水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单纯地参照国外发展经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工业4.0”的概念,衍生出了一种基本模式的转变,即由集中式的统一控制,到分散式增强型的控制转变。还因此生成了一个集个性化与数字化为一体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高度灵活、便于操作。在此模式的作用下,以往的行业界限逐渐不复存在,相應会生成多种以往不存在的活动范围和发展形式。对获得全新价值的阶段逐渐进行改变,产业链的分工将得以重新分配。大大小小基于数字化重组的产业链分工,意味着“工业4.0”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正在形成。这个复杂的系统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机器(硬件设施)、产品终端、产品零部件、工人,产品材料,材料加工与研发设备、试验测试平台、虚拟产品的展现以及产品的包装、运营、销售甚至售后服务及产品营销机构、顾客消费者等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三步走”方针政策,循序渐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首先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建立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对比两个战略不难发现各自的鲜明特点。不仅存在国情和制造水平的差别、技术手段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之外,还具有战略思想等领域的明显不同。德国“工业4.0”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战略,不仅为德国的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体现了整个民族认真、严谨的科学技术风范。其在战略布局、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支持机构和策略等各个领域都有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2 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其一是产能过剩,其二是互联网、数字化的发生。现如今互联网、智能化使得客户有条件对产品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产品竞争除了比谁的质量好以外,未来制造业的竞争还要突出个性化与综合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德两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实现“工业4.0”的路径势必不同。德国制造业现状是中小型企业和家族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其各项工作架构均较完善,包括创新活力较强,具有完备的创新体系,成熟的产权、维权及相关法律体系等等。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包含多种所有制共同经营,各类企业、各种规模鳞次栉比。相较于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德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是一件更具挑战、更耗时的宏伟目标,需要更宏观、长远也更复杂、细致的战略规划,需要秉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让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齐心协力、携手同行。同时也更需要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创新体系的完善,共同做好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后勤保障。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战略重点不同。中德两国的制造业水平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制造业底子薄、基础差。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强”国,而中国仅是制造业“大”国。“强”与“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制造业无论是创新力还是保障力等皆与德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等方面,中国制造目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而德国制造业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4.0过渡的阶段。中国制造业虽然基数较大,但处于工业3.0到4.0过渡阶段的企业几乎没有,大都处在工业2.0阶段,只有少部分达到工业3.0水平。所以“中国制造业2025”的规划任重而道远,既需要谋划“工业4.0”,抢占技术高地,还需弥补历史遗留下的缺失。尤其重点还是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淘汰与化解,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制造业的中国特色。
从具体的企业角度,以本次我见习的某著名德资在华工厂来讲,其是“德国工业4.0”的重要成员和先驱,他们一开始也面临问题:到底“工业4.0”该怎样开始?目标在哪里?愿景在哪里?怎样去做?因其属于传统的制造业,对精益生产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对于升级至“工业4.0”的路径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以点、线、面的形式开展规划与布局。从采购开始到制造再到交付,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互联,最后将供应链可视化,这些变革都是来自于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3 工业发展与企业结合
“工业4.0” 参考架构模型对于德国产业界来说,是继“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划分”观点之后,又一个新的成果,是对“工业4.0”理念进一步的明确和阐述。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凝聚产业界共识,加快推动大企业实施“工业4.0”战略。“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实际上是为德国国内企业明确了一个通用的“工业4.0”概念,能够对企业部署新的基础设施、应用新的技术、形成新的标准指明方向。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德国一些大企业中先行实施。
二是有助于聚合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参与积极性。德国大约有330多万中小企业,他们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和推动力量,这些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在某一个制造领域的领先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于“工业4.0”都还处在摸索认知阶段,等待有利的市场框架形成。依照德国联邦易与投资署专家此前的研究显示,2011年“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之后,参与的企业主要是特定产业领域中的大企业和大机构,如博世、西门子等,但中小型企业的参与度却始终很低。“工业4.0”明确了新的标准和技术框架,使得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未来工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工业4.0”战略在德国整个产业界中的落实。
三是有助于联合走向。基于对“工业4.”参考架构的深化合作,是当前美德两大制造强国对接的重要标志。2016年3月2日,美国IIC和德国工业4.0在瑞士苏黎世共同宣布正式开展合作。2016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两大组织的核心成员共同发表了主题演讲,希望发挥两大平台的综合优势,简化技术选择,提升互操作性,加速全球标准化。
4 总结
在工厂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对“工业4.0”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制造,在我们以前的理解中是一个工廠或是一条产线,而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生产,从质量控制到物流,再到销售环节。甚至销售之后的售后服务与反馈、产品用户体验和跟踪,通过对用户使用体验的了解衍生出新的服务,或者把体验的反馈变成下一个研发周期的开始。这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无比巨大考验。以前对“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工业设备达到现代化水平。现在才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等均是“工业4.0”的范畴和内容。一场工业革命的爆发,除了工具、能源或者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的改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并且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更好地乘着世界产业结构发展转型之势,合理地根据我国国情及时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作出改变,都将对我国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结合“工业4.0”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方向,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供了前进方向和坚强后盾。中国制造业定会遵循规划的引领,在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并最终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Z].
[2]任晓霞.与未来共舞——工业4.0从概念到落地[Z].
[3]田蓉,吴雨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