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芬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难以适应现代外语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采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围绕高中英语教学,就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其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高中英语;情境创设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较为严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加强课堂的互动交流,这就对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下文就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垄断性较为严重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虽然大多数英语教师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这些回答问题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一些英语教师担心不能够很好地掌控教学,为了能够让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偏爱,所以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学习成绩较好、自信心较强的学生作为互动的对象。这些学生更容易与教师配合,所以也就更受教师重视[1]。而对于学困生而言,不管是在互动的质量上,还是在互动的速度上,都与学优生有着较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垄断性较为严重,他们更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较大的打击,不利于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2.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应付高考,他们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继而运用这门语言。所以许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题海或者是单词背诵之中,而学校的英语教育也只能围绕考试转。其实英语课可以做到有趣、活泼,但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要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由于高考没有对口语作相应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不会过多地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所以也就没有将过多的精力停留在互动教学之中。正因为如此,“哑巴英语”的现象也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逐渐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种互相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与学优生进行互动交流,要适当地与学困生进行交流。对于学优生,可以与他们进行一些高难度的互动交流[2],如,直接用口语进行交流,围绕某个语法进行讨论。而对于学困生,可以围绕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围绕一些单词或者句子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成绩,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地说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去英语角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升,进而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2.创设互动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深入具体情境之中,进而快速地融入学习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学会创设互动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3]:
(1)创设表演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课程内容是一个故事性较强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表演情境,让学生圍绕该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激发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
(2)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
多媒体将图片、声音、文字以及视频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到学生面前。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影视片段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敢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的模式来开展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加强讨论与交流。如此,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50-53.
[2]李太博.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曹爱萍.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