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职院校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比较分析

2017-11-16 21:17赵燕
职教论坛 2017年27期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程管理课程设置

摘 要:高职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调整与管理三个方面对美国社区学院和国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对比,课程设置中重点分析对比课程数量、课程结构、课程广度与深度,并提出改进建议。专业设置随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贴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复合型,增加个性化学习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电子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管理

作者简介:赵燕(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课题“高职电子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J16-09Z),主持人:赵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7-0093-04

笔者参与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州哈特兰德社区学院进行教学和专业研讨进修。对比分析美国社区学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和调整等方面的异同点,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推动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国的社区学院设立初衷是为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服务,其指导思想是:“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使社区变得更健全和更具有生命力。社区学院的所有活动均源于自身的使命。”[1]社区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批职业技能型人才,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3]。

在美国,每个社区基本都有一所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采用就近入学原则,许多学院设立分校,以便让远离校本部的学生就近上学。价格相对便宜,学制灵活,最长学制为两年。據统计,全美社区学院已发展到近1200所,注册学生1千多万人,占全美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一半。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在美国,凡中学毕业、年龄在17-80岁之间本人报名,二年制社区大学全部招收入学。社区大学的职能有职业教育、转学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服务、继续教育等。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类,一是授予学位的课程(副学士学位),学制2年,属基础性课程,与一般大学前两年课程相似;二是授予证书的课程,学制1-2年,属职业教育性质;三是无证书的专业培训课程,以知识更新、个人提高为主要目的。美国社区学院建立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两大课程体系,各专业又设置了学分要求和课程差异很大的学位课程方案、毕业证书课程方案、资格证书课程方案三种课程方案。为适应社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以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为指导,设置关联课程,即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一对一结合课程或前后衔接课程;被注入学术内容的职业课程;将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融合成一门新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兼具职业能力和学术素养,为将来接受高层次教育做好准备[4]。

我国高职高专招生对象一般为高中毕业学生,学制3年。也有的学校有初中毕业起点的5年制大中专和职业高中起点的3年制大专。这里以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3年为主。招生课程分为3类:职业基本能力,对应于通识通修课程;职业通用能力对应于技术平台课程;职业专项能力对应于专项能力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印制电路板设计等专业技术,有较强动手能力,能胜任ATM机维护、SMT操作与维护工作,能在LED技术、仪器仪表等电子产品技术领域从事辅助研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选取相应的学生层次,这里仅选取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课程进修比较。

以哈特兰德社区学院为例,电子系统技术副学士学位共计62学分,见表1所示,包括通识教育15学分、技术要求14学分,上述为公共基础课程;下分3个模块(方向),各为33学分,分别为电子系统、数据和网络通信、生物医学,学生可选其中一个模块进行系统学习。社区学院规模不大,专业细分度不强,都为专业大类或宽口径专业。他们能转入的综合类大学也是需要事先谈判沟通签约后才互认学分的,如附近的州立大学认可其学历学分,学生2年修完相应学分后可转入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学生可以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但不与副学士学位挂钩。以MAIN101电力工业和建筑课程为例,上课时间为8点至11点50,约4节课,上课周数17周,约合68课时,对应3学分,1个学分约折算为23课时。总课时约1500课时。

国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设历史久、院校多,综合江苏、湖北等省高职院校该专业设置,一般开课40-50门(包括课外学习和顶岗实习),总课时在2700-3000课时之间[5]。毕业时还有计算机等级一级、英语应用能力三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等资格证书要求。为便于对比,以我院该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为例,通识通修类课程90学分,技术平台课程50学分,专项能力课程40学分,个性化10学分,1学分对应16学时,总课时3000课时左右,具体课程见表2所示。

(一)课程数量的比较

从课程总数上看,国内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总课时数约是美国社区学院同专业的2倍。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基础课共33学分,占53.2%;我院专业基础课90学分,占47.3%。在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小班化教学,学生动手实操课时超过50%,实验室多,实验器材多。国内既考虑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又考虑课程面向岗位的需要,课程数量总体偏多,而且学生集中学习强度大,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都较少。虽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有考级考证要求,但是由于授课班级人数多、实验设备少,人均实践和操作机会还是明显偏少,学生的实操能力不强,很多同学毕业时尚不能独立完成任务。endprint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从课程设置的广度上看,美国社区学院更注重专业大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电子系统的副学士学位课程中除了开设常规电子类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科学课程、就业成功策略,必修解剖学或生理学基础、电力工业和建筑、流体动力和机械系统、PLC控制器、电气制图、数据和布线系统。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必修基础类课程尚有计算机和就业类,与电气类、机电类相关的课程几乎都没有涉及,而且专业划分过细。

从课程设置的深度上看,美国社区学院电子系统的专业课程约10门,与国内设置模块中的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相当,而我们在电子产品的设计方面更为深入,且较为注重实际项目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如对单片机系统的应用进行了逐层递进的学习,单片机、EDA、嵌入式、微功耗、传感与智能控制类实训项目,培养了学生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应用能力。

三、课程调整与管理

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课程开设比较灵活,专任教师自主权大,可自行决定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师每年都可以直接面对各企业人员进行调研,调研方式多种多样,有开会研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邮件来往进行个案分析等。企业中不同层次的人员视野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比如企业的高层关注的是行业走势和战略发展,企业的员工则关注的是具体任务如何执行及需要的技能。通过讨论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是课程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向就业,也就是课程的设置要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课程一般以3年为一个调整周期,课程调整比综合性大学自由,课程方向调整快,因此更紧贴市场动向,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同时,社区学院有一类课程是无证书的专业培训课程,更不强调专业基础和知识系统性,笔者在班上就曾碰到过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的学员在学习电路课程,以期提高技能水平、改变岗位、提高收入待遇。

国内采取的是基于专业群架构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运行机制来适应随动产业的发展变化。有的学校设有专业调控专家工作委员会,负责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建设专业储备库,调研、预测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对社会认同度不高、就业率低、师资队伍薄弱、硬件条件不达标的专业,及时发出预警,帮助专业强化薄弱项目的建设,对专业进行重组和改造,最终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础上相应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方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年一大调,年年有微调。

四、结束语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社区学院与国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如下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科学合理

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指標体系,建立专业预警与实时监控数据平台,并有效实施诊断、改进与动态调整。建议由政府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调控咨询委员会,并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建立咨询专家库,为专业自主调控提供科学决策咨询。专业设置随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贴合市场需求,从制度上保障政企行校联动,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以应用促发展,提升产业支撑国家战略保障能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传感器、智能工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产品和智能装备系统。各院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偏重不同专业方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进行差异化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复合型

国内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分,诚然,研究型大学确实需要高精尖人才,但是现有应用型岗位却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即掌握2-3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或能胜任2-3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于国内高职院校来说,大专业和交叉专业课程设置过少,选课制度仍不够灵活。可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个性化选课制度,增加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的比例,特别是机电类、通讯类、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及创新思维等类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交叉领域的技术融合提供基础。

(三)培养模式需不断创新

国内培养方式还不够灵活,集中上课课时仍显过多,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化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整合、缩减理论课,提高理实一体化课、实践课时比例。同时,可结合导师制、项目开发制度、深度校企合作制度等,打破学时学制限制,增加学生实操机会,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类课程设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力,以更好地适应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改进,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国实现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丹中.中加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79-85.

[2]张玮.中加高职院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比较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37-40.

[3]张连军.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5):59-61.

[4]高海霞.多样性与人本性: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J].现代教育管理,2010(8):116-119.

[5]杨少春.中韩职教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99-102.

责任编辑 王国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子专业课程管理课程设置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吸引力提升的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关于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