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构建

2017-10-14 17:11施伟萍
职教通讯 2017年5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培养途径现代学徒制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設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职业学校;非遗传人;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施伟萍,女,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5-0036-03

一、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资源和文化宝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遗传承受到巨大冲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已经取代了传统家庭或师徒传承的某些功能,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苏州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行业种类全、产品质量高、艺术欣赏性强等特点声名远扬。[1]近年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现代学徒模式下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探究,因为学校有一部分专业就是非遗项目,如烹饪,园林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苏扇、核雕、苏帮菜和苏式盆景等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因此,学校紧密结合苏州本土非遗资源,在相关专业自觉担负起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构建长期有效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为非遗传统文化的长存长盛而努力实践。

中国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已经不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重视,其中,英国已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也在强化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2]学校遵循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方案,在非遗项目引进、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项目评价等各个层面上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详实的策划。以苏州本土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苏扇、核雕、苏帮菜和苏派盆景等项目进行融合,构建了以传承创新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为特色,以多样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非遗传人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才。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的研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是目前我国各地遇到的共性问题。新时代高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单一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就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具有非遗技艺与创新意识,能掌握本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采用引非遗大师入校参与教学,并以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方式培养非遗人才。“到企业,到大师身邊学习非遗技能,对非遗保护传承和职业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创新。”传统文化需要接洽融合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当前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更需要先进的、创新的、科学的理念,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非遗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化、数字化、市场化在非遗项目中的合理应用与推广。现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除了在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是需要具备与融合当前社会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学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首批引进了苏扇、核雕、苏帮菜和苏式盆景等四个项目。四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大师邢伟中、陆小琴、张子平、沈柏平都分别在学校开设“大师班”,正式收徒授课。一方面,学生能够得到大师们的真传;另一方面,学校为传承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技艺。学校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传承教学体系,构建非遗保护平台,打造非遗信息网络这四个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非遗“数字化”保护、“合作化”教学、“专业化”创新、“网络化”传播等方面落实传承行动,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在新时代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养途径

学徒制一直是传统技能传承的主要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职业学校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传承,但是学徒制并没有消亡。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为两种角色并存,即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徒弟。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学校借鉴他们的人才培养经验,创新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企业紧密合作,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开创非遗传人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非遗传人断层问题。通过“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成长,扶持高职学生非遗项目的创新创业。苏扇项目是学校通过与苏州檀香扇厂的紧密合作,苏扇大师邢伟中来学校亲自进行讲授;核雕项目与苏州光福核雕基地合作,核雕大师陆小琴进校传授技艺;苏帮菜项目学校获得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苏帮菜研习中心的牌子,和大师张子平紧密合作,学校部分教师也是苏帮菜非遗传人;苏派盆景也获得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盆景造型技艺基地”的牌子,学校与苏州虎丘万景山庄合作,并得到大师沈柏平的指导。学校形成了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自编非遗校本系列教程等较为完善的非遗教程体系,着重培养创新研发能力。学校依托“非遗”教学平台,为高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范例。

(二)培养形式

学校以各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为主,进入非遗大师传授班的学生们经过前期自主报名、推荐选拔、大师面试等环节才得以与“大师”面对面。目前,每个班规模约10~15人,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每两周一次课的频率进行授课。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聘请非遗大师,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的教学,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最后由教师和非遗大师一起进行考评。每月安排的两次教学,非遗大师都会抛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学校认真的教学生们非遗技艺。在他们的倾心教导下,学生们上手非常快。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在企业感受大师们的工作环境,师生每年都有1个月时间到企业进行实景化的教学实践。

三、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的创新

(一)资源整合,管理创新

学校根据本校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苏州本土丰富的非遗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非遗项目相关资源,在引进、消化、吸收非遗精髓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在非遗入校上进行探究,建设校内校外非遗实训基地,建设有校内校外苏扇、核雕、苏帮菜和苏派盆景等非遗传承教学研发基地、名师工作室、实训场地、展示展厅等。都有非遗大师和学校专业教师负责,有评估、考核、激励等科学的管理。先后与非遗传承责任单位、主管单位、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构建“校、企、政、传承人”四方合力的非遗传承工作机制,非遗项目作为特色主干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通非遗传人在高职校培养的途径。如核雕聘请非遗核雕传承人陆小琴为客座教授,名师引领教学、传承。开设全校性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大师核雕工作室等活动。

(二)工学结合,教学创新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非遗项目纳入到高职课程之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如开展特色校本教学,在苏扇大师孙耀文的指导下,专业教师周敏主编了《苏州檀香扇》校本系列教材,学校老师还参编《苏州核雕》《苏帮菜》《盆景制作》等校本教材。另外,编写出版中英文图书《中国苏州菜》《美食之旅》等,这些特色教材都纳入教学之中,实施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并组织非遗文化技艺的探究行动等较为完善的非遗教学体系。采取了讲座式、研讨式、表演式、访谈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技艺技能与非遗创新能力,研发的新品在省市校级展会展出屡获奖项,同时,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留园校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扶持非遗项目传人的成长。非遗入校以“大众学生对非遗科普的认知、专业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继承、精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创新创业”构架了三个不同学生群体的分层教学。从2008级至2014级共有七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计414人次的苏扇传承课程的教学,师生创作苏扇新品103件。有2名毕业学生自主创业,设立了苏扇工作室,每年有十多名学生在苏扇责任单位带岗实习。

(三)师资提升,科研创新

学校紧密围绕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师资科研能力,研究成果丰硕。根据教改目标和方向开展科研工作,各专业教师主持了非遗教学的7项省市级课题,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进行了教材开发,数据库建设,课件制作、微课拍摄、网站建设等有关非遗内容的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时代下非遗开发、利用、弘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塑造了一支业精技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周敏老师的“‘木上生花檀香木烫花书签制作”获得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二等奖,她指导学生参加的《精品镂雕扇》在中国工艺美术丝绸艺术展首届苏艺杯比赛中获得铜奖。《虎丘挂坠檀木》在2015年7月苏州市旅游局、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举办的2105年“苏州有礼”工艺品大赛中获得金奖。秦海锋老师申报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苏作核雕特色课程建设探研”获得2015年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2010年學校“苏帮菜研习中心”被授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也使学校成为江苏省首家拥有饮食文化门类“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的院校,为烹饪专业学生成为苏帮菜非遗传人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专业教师与苏帮菜“非遗”专家、市烹饪行业专家一起传艺授课,联合完成纪录片《苏帮菜制作技艺》,共育苏帮菜传人。通过学校平台,还开发了“苏州四季宴”等,发表研究苏帮菜的论文《芡实的烹饪工艺开发及产业化路径研究》《面粉品质对苏式月饼饼皮的影响》。完成“苏州酱汁肉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标准化研究”“苏帮菜营养分析菜谱”等相关课题。师生在历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辉煌成绩,共获得国赛金奖10个,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历年苏派盆景的展览盛会上,也均有师生作品获奖,其中严雪春老师、汤坚老师合作的盆景作品《枫桥夜泊》获得第五届中国盆景展览评比金奖;胡建新老师制作的盆景作品《听松图》获得广州第五届花卉博览会金奖;胡建新老师、卜福民老师合作的《出峡》获第二届苏州市山水盆景评比展一等奖,并与严雪春、汤坚合作的《杳然天界高》一起被万景山庄收藏陈列。另外,胡建新老师的作品《忆江南》入选盆景微世界,在网上广泛流传,获得了全球盆景爱好者的关注点赞,严雪春老师还被苏州市政府聘请为苏派盆景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毕业生分配较多的虎丘山风景区,他们养管的万景山庄盆景园又被世界盆栽联盟大会确定为中国区交流中心之一,成为让世界了解苏派盆景的重要窗口。

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学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把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学校所探求的现代学徒制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国工匠。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非遗的一扇门,这个项目持续做下去,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向非遗之路。除开展非遗教学外,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还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在学校留园校区建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孵化有“灵叶创意工艺品设计工作室”项目1个,扶持非遗苏扇项目传人的成长。工作室获2015年市职业学校创业大赛二等奖、第七届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该工作室还参加了国宴礼宾用品制作。在2015长三角动漫嘉年华展会,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核雕作品主打动漫卡通人物头像题材,不仅传承了传统核雕技艺,又创新了核雕的题材,收到展会的好评。

非遗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探索和总结各种有效方式加强传承人培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通过宣传和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对传承人的价值认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以综合措施保障非遗传承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张薇.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J].求知导刊,2015(19):30-31.

[2] 梁小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价值与实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23-28.

[責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培养途径现代学徒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