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陈景波
摘 要:结合自动化专业“3+2”分段培养工作实践,借鉴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提出了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培养的全新设计路径,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以学生毕业要求的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中心配置课程体系、师资及办学条件,并以持续改进保证教育质量。进而阐述了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一体化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工程化教学改革、建立校际协同培养管理机制等,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与应用本科;工程教育;一体化培养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3/051)
作者简介:张静,女,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陈景波,男,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认证培养方案设计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5-0015-03
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衔接试点工作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往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正被逐渐打破,传统高职专科与普通本科院校作为两个独立的教育主体,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高等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1],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双方“专业及课程”的贯通衔接。因此,在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贯通、教学内容衔接、教学实施协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常熟理工学院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自动化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实践,分析阐述相关问题并给出解决路径和具体措施。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必须加快教育制度改革,推进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专业口径,较强实践应用能力,能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型人才。[2]高职与应用本科在教育内涵与定位特征上存在“关联与共性”,两者都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为定位,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两者教育衔接的首要环节是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自动化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为例,立足苏州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合作开展广泛深入的企业需求调研,学校双方联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业改革建设研讨会,依据产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统筹设计高职与本科的“3+2”全程培养目标,将本科层次的职业岗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现场工程师。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机械和自动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现代制造业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工程师;高职培养目标既保持与本科培养目标的层次衔接性,又兼顾升学和就业需求,将高职专科3年出口的职业岗位定位于培养现场技术员,面向专科3年出口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能在现代企业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制造及技术服务等工程部门,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安装及运行维护,机电产品技术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与应用本科“3+2”分段培养是一项跨越教育层次的系统化教育活动,需要校际合作持续开展专业教学改进,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3+2”培养目标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既是实现“3+2”分段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案,也是学校双方协同实施教学及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课题组以自动化专业“3+2”项目实践为基础,借鉴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提出了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的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及达到的能力。[3]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具体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持续改进”7个要素,该标准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以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为最终目标,以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及办学条件配置都围绕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教育质量。[4]
基于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明確“3+2”全程培养目标前提下,按照反向设计原则,顶层设计“3+2”本科毕业要求,兼顾设计专科3年出口培养规格,以本科毕业要求支撑“3+2”全程培养目标,以高职培养规格支撑专科培养目标。根据本科毕业要求的能力目标配置专本两个阶段的相关课程,建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的专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将能力培养具体目标细化落实到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中,改革編写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多元化考核手段检查学习成果及能力目标的培养效果。
三、构建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衔接是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有效载体。[5]在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实施初期,由于学校双方缺乏一体化课程改革经验,专本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只停留在形式上的衔接,缺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衔接,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因此,学校双方必须深入持续开展专本一体化衔接的教学改革。
结合自动化专业“3+2”项目,运用工程教育成果导向教育思路,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中心,整体构建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面向苏州地区先进制造产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培养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素质,详细列出涵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12条本科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和培养规格确定职业技能、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方式,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的关系矩阵,明确每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具体能力目标,其中,高职课程同时支撑本科毕业要求和专科培养规格[4],最终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能力递进原则,优化构建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自动化专业“3+2”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为重点,根据教育部对本科通识课程素质培养要求,将所有公共素质课程安排在3年高职完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化专科学生数学和英语能力培养,提高与本科专业的“对接度”,并设置“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控制”4门专业接口课程,以满足本科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通过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实践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既满足了高职出口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又为学生升学奠定了能力基础。
本科阶段课程设置,以专科段4门专业接口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基础课程夯实和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以专业方向课程拓展学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专项能力训练;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及等综合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项目设计与实施管理能力,实现系统化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总体目标。
四、推进工程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以全面培养学生为中心,持续推进工程化项目制教学改革及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使学生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例如,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基于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毕业要求的12条工程项目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具体落实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学习成果中,将专业技术性知识和能力要求与非技术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统筹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并通过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检查评价学生学习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
此外,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突破以往高职“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及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本科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改革以往本科院校以学科理论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专业综合实践项目的训练课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在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基础上,着重系统化培养学生工程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管理能力和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五、建立校际协同培养运行管理机制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一种实现校际协同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只有切实探索建立分段培养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为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制度保障。
自动化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实施四年多来,为有效落实各项教育工作,学校联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和执行定期会商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合作院校联席会议及工作组教学改革研讨会,积极推进专本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施管理、转段升学考核等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及转段考核方案,整体协调解决分段培养实施过程中出現的各类问题,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工作小组由学校双方的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负责专本教育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制定和修订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分段培养教学计划及学生管理等工作。
在项目启动阶段,课题组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共同研究制定自动化专业“3+2”一体化培养方案及转段升学考核方案,构建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及考核方案,通过自主开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管理系统(http://xdzj.cslg.cn/index.aspx),对于专本两个阶段在“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实施、学期调研考试、学生学籍成绩管理及转段考核”等各环节实现全程化监控管理,每学期工作组定期组织专业核心课程调研考核,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持续开展课程改革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计划修订、省级高职本科衔接课题研究等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际协同培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了双方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兄武,杨新海,吴红耘.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视域下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18-22.
[2] 曹问,高丹桂.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學版),2014(4):221-226.
[3]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 李智超.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机制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8): 24-25.
[5] 王文凯,彭换新.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3):25-26.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