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高铭秀
相关点法在求轨迹方程中的应用
——由教材中的一道例题说起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高铭秀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由于教材容量的有限,不可能将重要题型、主要方法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透彻理解、拓展引申教材内容,也包括对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探究.下面以一道例题为例说明.
图1
例1 如图1,在圆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本例的给出为我们求轨迹方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点M的轨迹由点P的轨迹决定,而点P在圆x2+y2=4上运动,故可分别设出点M、P的坐标,将点M的坐标用点P的坐标表示,代入已知圆的方程即可知点M的轨迹方程为椭圆.
下面就相关点法在求轨迹方程时的应用,简举几例.
(1)求点P的轨迹方程;
解 析 :( 1)设P(x,y),M(x0,y0),则
因为点M(x0,y0)在C上,所以,因此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2.
(2)略.
评注:本题与例1根出同源,可以视为例1的逆向变换,求解中利用相关点法,结合已知条件将所求点P的坐标用已知点M的坐标表示,再代入椭圆方程即可求解.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点A(2,0),曲线y=上的动点B,第一象限内的点C,构成等腰Rt△ABC,且∠A=90°,则线段|OC|的最大值是________.
图2
图3
如图3所示,过点B作BM⊥x轴于点M,过点C作CN⊥x轴于点N.易知Rt△BAM≌Rt△ACN,所以BM=AN,MA=CN.
设C(x,y),则B(2-y,x-2).而点B在圆x2+y2=1(y≥0)上,所以(2-y)2+(x-2)2=1,即点C在以(2,2)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
评注:本题求解中利用平面几何性质,准确找到点C与B坐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相关点法求得点C的轨迹方程.
另外也可利用三角换元法解答本题:
设B(cosθ,sinθ)(0≤θ≤π),C(m,n)(m,n>0).因为AB⊥AC,则
由①②解得m=2+sinθ,n=2-cosθ或m=2-sinθ,n=cosθ-2(舍去).
图4
例4 如图4,抛物线C1:x2=4y;C2:x2=-2py(p>0),点M(x0,y0)在抛物线C2上,过M作C1的切线,切点为A、B(M为原点O时,A、B重合于O),当时 ,切线MA的斜率为
(1)求p的值;
(2)当M在C2上运动时,求线段AB的中点N的轨迹方程(A、B重合于O时,中点为O).
解析:(1)p=2.(过程略)
联立③④得MA、MB的交点M(x0,y0)的坐标为x0=.根据条件又有M(x0,y0)在C2上,即所以
当x1=x2时,A、B重合于O,AB的中点N为O,坐标满足
评注:本题是典型的求解线段中点的动点轨迹方程的问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需要联立多个方程,计算量比较大且每个方程之间环环相扣,要求书写认真、运算准确.
例5 已知双曲线x2-y2=2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点F2的动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A、B两点.
(2)略.
解析:由条件知F1(-2,0),F2(2,0).设A(x1,y1),B(x2,y2),M(x,y),则
将式①代入②化简得(x-6)2-y2=4.
当AB与x轴垂直时,x1=x2=2,求得M(8,0),也满足上述方程.
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x-6)2-y2=4.
(2)略.
评注:本题以双曲线为背景,在利用相关点法求解中,也利用了点差法,同时要注意对AB的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进行讨论.
综上,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方法除相关点法以外,还有直接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等.高三一轮复习在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结构、网络体系的形成,以便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高考的针对性,这样就真的达到了“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