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摘 要: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的共情有着重要作用。共情可以消除学生、老师、家长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尊重,慢慢放下自己的防御和戒备,敞开心扉,信任心理辅导老师并积极主动协作,帮助一年级新生构筑强大的“心灵安全港”,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共情;教育合力;和谐关系;心灵安全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23-02
一、共情的涵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建立咨询关系的一项技术,也是心理咨询师理解帮助来访者的一种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把共情描述为“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有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共情亦即深深地体会另一个人在其独特生活经验中的某一特定时刻的感受,体验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当事人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共情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的特质,同时也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的共情亦有其重要作用。共情可以消除学生、老师、家长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尊重,慢慢放下自己的防御和戒备,敞开心扉,信任心理辅导老师并积极主动协作,共同成长的教育。共情的运用有助于和谐家庭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幸福的人生。
三、共情在一年级新生适应期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點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的确,当孩子背着新书包迈入小学校园,成为一年级小学生时,他们对未来六年的小学生活充满兴奋、期待与美好憧憬,同时,也有着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等新环境适应的忐忑、紧张、焦虑。部分一年级新生的这种不安情绪会因为诸多原因而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会在入学一段时间内加剧,表现出退缩、哭闹、恐惧、攻击性言行、逃学等。那么,要想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适应新环境,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给予超越一般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支持,投入更多力量推进一年级新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适应小学学校生活。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共情的心理辅导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症结,汇聚更多向上的力量,促进团队、个案的转变,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
(一)共情的倾听走进一年级新生的内心世界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是所处的校园环境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老师、同学、伙伴角色以及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发生了变化。一年级新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社会性适应困难和学习适应困难两个方面的问题,面对环境、作息、规则、学习任务、人际交往等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一连串需要独立面对的新情况,一年级新生在新的节点上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挑战性,需要缓冲的时间,不同的孩子的适应时间不同,外显的表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部分一年级新生在这个阶段经历着内心的暴风雨,因此表现得焦躁不安,需要倾诉此时的感受,特别渴求亲人、老师的倾听、理解和帮助。如果此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往往会以自己的本能应对行事,出现哭闹、攻击性言行等过激行为。甚至对孩子正常的规范要求也有可能成为针对他的外界刺激,引起他更强烈的防御与对抗。
心理辅导老师此时的共情首先是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真诚倾听。以他的视角思考,用心感受他内心的不安情绪,即使孩子前言不搭后语,即使孩子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惊恐地随意攻击,即使孩子的言行乖张特别,心理辅导老师也依然要能真切地感受他的伤心难过、恐惧、委屈,静静地陪伴,耐心地倾听,必要时循循善诱地引导询问,让他释放,让他感受来自老师的理解、尊重和接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孩子“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共情,在彼此的亲近和信任中帮助孩子开始建设“心灵安全港”。
(二) 共情的态度赢得老师的信任
随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风靡,一年级新生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曾一度引起社会热议的“择校”“择班”就从侧面反映了家长对一年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高期待。社会的需求往往会带来学校的变革,我们看到,学校会应时开展多种活动,安排一年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一年级孩子“幼小衔接”时期出现的适应性困难和环境交往等阶段心理变化,通过案例剖析、对策处理研究等方式,理解一年级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执行关于一年级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管理策略。这些高期待和高要求,一方面促进了一年级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成长,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当部分一年级新生出现适应期症状,老师进行干预和引导以及自我判断效果不显现或者班级中出现失控的新生入学不适应个案时,孩子们的情绪就很有可能受到影响,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生气等,进而产生“骨牌效应”。
心理辅导老师此时的共情,因其也是教师的身份而易于感受和传递。心理辅导老师可以设身处地、准确地理解一年级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面临的问题,相似的经历感受使之共情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看待求助者及其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有着同样教师身份的共情尤其要注意分寸,不必急于表达共情,不在求助者表达中随意插入,一般是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更适宜。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心理辅导老师与求助者角色转换的恰如其分,赢得求助者的信任,更好地帮助孩子建设“心灵安全港”。
(三)共情的技巧帮助家长自我探索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幼儿后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入学读书充满期望,却又并不清楚自己会遇到怎样的改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实际上,孩子能否较快适应小学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和做法,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作。事实上,面对孩子入学的重大变化,很多家长自己尚未作好充分准备,因此也就缺乏帮助孩子做好生理、心理、学习、社会性适应等多方面准备的能力。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小学说成是孩子受苦受难的场所,把小学老师描绘成严肃苛刻的形象,以此来威胁约束孩子遵守规则,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预防针”可能会适得其反,人为造成小学生入学后的适应困难,延长一年级新生适应期,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整个家庭“乌云密布”。
心理辅导老师此时的干预、共情,不仅要真诚地倾听,表达理解和关怀,还要考虑家长的性别、年龄、地域特点、文化特征、受教育程度等,更要有敏锐的觉察力,注意家长的非语言表达。心理辅导老师要想真正地理解家长,并让这种理解发挥效用,除了要表述出家长的表面感受外,还要表述出家长深层次的感受,有可能是家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些感受。只有如此,心理辅导老师才能够和家长达到深层次的共鸣,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家长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能量,发挥共情的最大作用,促进家长高品质地陪伴孩子成长,真正帮助孩子,为一年级新生的“心灵安全港”遮风挡雨。
总之,共情是“体验你的内心,如同我的内心”,不仅能读懂他人,还能让人“感觉自己触及了世间的真理”。共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借共情联结教育合力,形成和谐关系,在“雪球效应”中帮助一年级新生构筑强大的“心灵安全港”,使其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促进孩子勤奋学习、快乐生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4).
[2]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王拥军.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3]卡尔·罗杰斯,石孟磊.论人的成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