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贸企业员工的职后培训,因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往往不被重视,或重视不够。时代和社会经济对企业员工的职场能力和职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企业必须构建员工职后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基于其智力技术的优势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继而实现办学社会职能,商贸企业将员工职后培训外包高职院校,既是企业创新发展之源动力,也使高职院校藉此提升校企合作、产教共融,进而达到双方协同发展的共赢生态。
关键词:职后培训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a)-187-02
2017年3月23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环球转型论坛”(Global Transformation Forum)进行了精彩的压轴演讲,与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名创业者和年轻人。据各大媒体报道,马云英文演讲一如既往地霸气,警句叠起,反响巨大。演讲中,他提到“很多人(指企业老板)喜欢把钱投资在设备和机器上,但不愿意花钱在雇员身上。把钱投在雇员身上,给他们机会发展,这将使你的企业发展得更好。”员工是每个企业业绩的直接创造者,员工的职业表现不仅关系到每个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而且其业务能力的提升、职业发展素养的提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可靠保证。
1 商贸产业发展背景及从业人员职后培训现状
1.1 产业发展背景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了新元素、提出了新要求;产业经济的升级改造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迫切需要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职业专门人才,二是需要在职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职场能力,以应对产业的人才、技术、智力持续提升的需求和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贸易呈低速增长,传统商贸行业已经步入“趋稳、提质”转型升级这一新常态,商贸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既对商贸从业人才有增量需求,又对商贸从业人员有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要求。
1.2 商贸从业人员职后培训现状
企业无论大小,在新形势下,均面临转型升级的“坎”,跨过去了是机遇,跨不过会面临休克。企业在应对生存问题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是企业首选并列入重中之重要解决的问题,但甚少关注或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场能力延伸;或者鉴于企业场地、实力等的限制,无法给予及时、充分的干预和科学、合理的支撑。广大员工为了自身的远景目标,如岗位延伸、职位递进、收入递增等;为了自身的近期目标,获得领导好评和胜任业务,就有职后培训、再学习的要求和渴望。但这种需求往往比较盲目、缺少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化,其结果可能是培训的成效不明显,进步的进度较为缓慢,甚至会引起职场的困顿和焦虑等不适结果。
2 商贸从业人员职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工作适应论”,即在学界影响深远的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该理论认为:当工作环境(包含工作条件、薪资待遇、职位升迁)满足员工的期望值,员工也能达到工作的技能素养要求,则员工在该工作领域就能获得职业成就感并得到持久发展。也就是说,员工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员工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代背景、企业发展或经济情势而调整,如果员工能努力维持其与工作环境相辅相成的一致关系,则员工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是个体生命维持与发展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而职业需求是指员工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欲望,并通过从事该职业来满足自身的其他需求。它是员工在职场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来源。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及时间维度需求,都内嵌于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之中,并会随着产业的演进和职业身份的不同而变化与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科学技术改革创新所引发的职业世界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太可能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职业变更已成为非常普通的事情,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具备宽泛的职业知识、灵活的职业转换迁移能力以及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在现有的职教体系中,普通教育和职业训练存在鸿沟、学校学习和岗位工作存在脱离、员工发展和职后培训存在脱节。
3 构建员工职后培训机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应然选择
3.1 有效的职后培训可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力
产业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朝着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而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善体现了产业的协调发展。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机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源自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而依赖路径必然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创办一个学校建设一个专业讲授一门课程,凡事皆由人、凡事皆因人或成或废。
3.2 员工职后培训外包,企业可专注现实发展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之多项功能,无论是全日制的全息育人,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经济运行的动力源泉;还是高职院校发挥智力、技术、场地等的集合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技术培训、管理文化讲座、行业前沿思维开拓等职后培训,使高职院校实现智力输出、社会服务的办学职能,也使企业专注于自身生存和发展大计,校企双赢,协同进步。
3.3 通过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培训,可带动企业创新
习总书记在第十七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業要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对高职院校来说,服务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切合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着力为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领域创造价值而贡献智力支持、技术支撑的过程,正是驱动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
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人力、技术培训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团队,高校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后,必定组织专业的培训团队,制定培训任务包、研究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规划培训进度、设计培训质量监控等专业化的培训路径和载体。在培训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专业团队通过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提高、技能提升的各类培训,有助于高校培训团队为使培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佳,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对行业的转型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实际有充分的认知,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岗位规划和用人需要,因此,培训团队的专业技术、前沿学科信息都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智慧和创新元素。
4 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本土是职业院校的社会担当
4.1 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使命担当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从政府角度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教体系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应勇于担当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立交桥。
“产业升级”对产业人才提出新要求,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胜任力升级,人才的入职门槛拔高;入职企业后,更多的员工需要接受保持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以充实更多的知识,更新更多的技术和技能,倒逼人才的职后发展。高职院校办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而选择的对象多为本地企业或对应的本地区产业行业协会,合作项目多为服务地方经济、围绕本土特色产业而展开。师生依托专业技能开展的社会服务,专业团队组织的企业员工入职、职后培训,学校为企业联盟、技术共建、产品研发搭建的资源平台,都是教育兴国、职教兴业的社会使命担当。
4.2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担当
在21世纪,世界经济增量增质,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增量是高等职业教育。
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也是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全日制职教质量品质,而且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充分融合。如德国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将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挂钩,明确职业教育是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2005年颁布了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要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澳大利亚政府出台的《培训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21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应将工资预算的2%用于员工进行资格培训;新加坡《职业教育法》规定资本在百万新元以上或雇员在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对在岗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美国于1990年出台《卡尔-珀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规定了职业训练实施具体标准和评价办法,强调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4年、1996年、1998年连续三年相继出台《由学校到就业法》、《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法》、《劳工投资法》,三个法律都明确规定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高职教育能否高效地服务产业、服务社会,这是衡量一个国家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高职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坚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从立法、机制建设、质量监控等多维度推行教育与社会并进发展模式,高职教育才能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才能拓宽职教发展的国际视野。
4.3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技术担当
职业教育历经洗礼和蜕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领域。国家大力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互联网+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充分融合,高职院校中广泛推行的在线课堂、微课、默课等课堂教学创新方式,使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不再受场地和组织的制约。企业员工培训除一定量的面授培训,多可采用“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虚拟实验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不因培训过多占用员工工作时间,减少企业生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2] 刘晓.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变革:互动关系与协同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04).
[3] 王振洪.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困境与路径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4] 朱雪梅.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经验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5(2).
[5] 朱伟芳.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J].职教论坛,2016(23).
①基金项目:本项目为2015年度浙江省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項目——“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外贸从业人员职后培训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108)。
作者简介:朱伟芳(1978-),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