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娟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职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课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文化课的教学也纳入学校重要的教学日程。针对当前职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差、写作能力不强导致语文成绩偏低的现象,进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究,如培养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阅读能力;实践能力;技能人才
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偏低,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将阅读兴趣、自主阅讀习惯的培养贯穿其中。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内容题要、体裁、作者所处的时代都是学生的兴趣点。有了这个兴趣点,学生才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和写作手法,进而了解这位作家及其作品,达到较高的阅读境界。职高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所以学生对文学作品一般都怀着崇敬的心理,带着求知的欲望去阅读,阅读的过程成为发现新知识,填补知识空白的过程。为此,要求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要对文章形成总体印象,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再读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几个考点,使学生的阅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堂内容要丰富,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向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延伸,使教材内容不断拓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旨。如在讲《雨巷》这篇散文诗时,对作者戴望舒的介绍要侧重于他的年龄:作品写于1927年,当时作者只有22岁,和职高学生的年龄相仿。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希望投身于革命并大有作为,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奇心理,产生了阅读这首散文诗的兴趣。学习了这首诗后,我向学生推荐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请学生赏析,学生很容易发现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是极富朦胧美,而且都采用意象的手法,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在兴趣的引导下,我又向学生推荐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和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要求学生把每天阅读的感受在早会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阅读兴趣的增长,让语文教学越来越轻松。
二、确定阅读目标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以阅读目标为导向,搞好阅读教学。
1.预习目标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较长、内容多、容量大,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地预习,才能为上课打好基础。如在讲《鸿门宴》时,因为是文言文,篇幅较长,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预习目标:(1)网上观看《鸿门宴》电影,记住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2)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4)熟读课文,翻译全文。这样的预习目标既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又简单到学生能够轻松独立完成,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符合当前生本教育的理念,也符合职高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现状。
2.课堂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之前,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课后的习题。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答案。如《胡同文化》重点是理解“胡同文化”的特征,于是我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为目标,让他们为“胡同文化”下定义,初读课文筛选出每段中的关键信息,再读课文筛选出对定义有用的信息,再进一步从诸多表现胡同内在特点的信息中整合出“封闭”的本质。于是,“胡同文化”的定义也就提取出来:“胡同文化是北京所特有的,以胡同和四合院为主要居住形式形成的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形态。”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学习目标,在目标导向的作用下,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试题目标
语文阅读题在考试中的比重很大,且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既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力求使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用自己的话紧扣主题表达观点,抒发心声。
4.课外阅读目标
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一些学生不知道要读哪些书,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教材中出现的作家的作品。如学习了莫泊桑的《项链》后,向学生推荐莫泊桑的《羊脂球》《菲菲小姐》等几部小说,学生看了这些作品后,能更加了解莫泊桑小说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每个学期,我都会让学生至少读十本名著,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并能复述书中主要的内容;每周搞一次“向同学推荐我读的好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相互交流读书感受,分享读书的快乐,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和方法
在职高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如齐读、示范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必修内容,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学生的阅读展示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阅读氛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阅读的方法还有略读和细读。略读又称浏览,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多用于课外阅读中;细读就是精读,是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特点、修辞方法、深刻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学中常用的阅读方法。标记法、标题法也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铅笔标记生字、生词,标注文章的自然段,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一是主动阅读的习惯,即让学生将自己完全处于主动阅读的地位,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二是思考的习惯。阅读中的思考,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并借助联想和想象,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三是摘录的习惯。阅读时要求学生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
五、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容。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写作可以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四课《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母亲给作者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篇文章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在学习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章后,我布置学生仿写《我的母亲》。一要仿老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二要仿老舍的语言特色,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三要仿照老舍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方法。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前景辉煌,职业学校教师任重而道远。在学生阅读能力有待于提高的今天,需要每个语文教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做起,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起,让学生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巨大乐趣,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杜红梅.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2]王有华.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职教,2009,(06).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