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视阈下幼儿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提升对策

2017-09-03 10:20梁媛
好家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刻板男孩子

文 梁媛

双性化视阈下幼儿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提升对策

文 梁媛

教师所具有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培养关系重大。“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模式作为当前最佳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方法,幼儿园教师在概念理解及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偏差,特别是教师的自我性别意识觉知力水平较低,传统性别教育刻板印象突出,缺乏从课堂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组织、性别教育材料选择及日常生活中来秉持“双性化”人格教育理念。为此,笔者探析了固有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消极影响,从提升幼儿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上总结了几点建议。

双性化视阈;幼儿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提升对策

从幼儿心理教育实践来看,适度的性别角色差异化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双性化”性别教育模式的提出,将性别角色社会化作为幼儿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容,并从其自我性别角色期待与性别角色内化两个层面来促进幼儿最适宜的性别角色心理养成。从幼儿自身的生理差异来看,性别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而性别角色是特定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应的行为模式。人类的社会化发展赋予了人类个体独特的身份与角色,而性别角色却具有可塑性。但对于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由于过分关注幼儿个体的性别身份,反而忽视了幼儿个体性别以外的其他人格特质。特别是对于保守、落后的农村,家庭错误的性别角色观念,以及幼儿教师对性别角色期待的无视,反而剥夺了幼儿自我性别角色健康成长的机会。

一、传统刻板性别角色观念的消极影响

性别角色差异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有较大关系,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的性别歧视现象,日本的“男人是棵树,女人是根藤”等说法,都是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具体表现。从“双性化”视角来审视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社会化,有必要对刻板观念的消极影响进行梳理。

(一)助长幼儿个体价值观念畸形化发展

男女性别差异是性别角色差异的重要表现。在传统封建的男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准则赋予了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畸形化特征。男女性别的差异所带来的分工差异,是性别角色差异化的主要因素,加之后来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被限制于家庭,而男性则相对更为自由。现代社会的发展,从女性解放到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渐形成,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社会,但对于一些传统教育观念来说,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的现象仍十分普遍。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女性从小就要受到保护,“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价值观念依然存在,从而带来性别畸形化认知。

(二)导致幼儿性格品质不均衡发展

从社会发展来看,大众对男性的要求往往较高,如独立性、事业心、勇敢、挑战困难等;对于女性的要求则表现在温柔、敏感、同情心、举止大方等方面。从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环境来看,父母对男性、女性幼儿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对于女孩子,父母会将其打扮得漂亮一点,多半让她们学习音乐、舞蹈,而不喜欢让她们跑跑跳跳;对于男孩,父母多希望其玩积木,学习动手能力强的玩具,但不鼓励其玩洋娃娃,或寻求别人的帮助。同样,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也存在着性别角色认知错误的观念,特别是在小班游戏设置上,对于男孩子多安排勇敢、凶猛的角色;对于女孩子多以天真、善良、温柔的角色为主。由此而来,男孩子闯祸做错事,给予包容;女孩子撒娇、耍脾气也给予纵容,久而久之,则对男孩、女孩的性格品质带来不均衡影响。

(三)导致未来职业取向狭隘化

从相关调查来看,对于“职业声望高、技术要求高、收入高”的男性、女性人群的职业取向统计显示,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一方面与女性需要承担生育、抚养后代等责任有关,另一方面主要与幼儿时期性别差异教育有关。这种刻板的性别角色差异教育观念将会影响幼儿后期的成长及未来职业选择。

二、提升幼儿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的对策

(一)转变性别角色刻板理念,树立“双性化”人格教育发展观

从儿童成长规律来看,3~4岁是幼儿性别角色观念养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双性化”人格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性别角色教育思想。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除了生理差异外并未有其他差别,应该在发展个体潜质上拥有平等的机会。所谓的男孩子应该这样、女孩子应该那样的观念,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在小班的学生管理中,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性别角色差异性,并将“双性化”教育贯穿到平时的教育中。比如,当女孩子摔倒了,应该鼓励她们“像男孩子一样坚强,不哭”;对于不喜欢安分的男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像女孩子那样学会照顾娃娃,做个好爸爸”。由此而来,让男孩子感觉到:女孩子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女孩子感觉到:男孩子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从“双性化”视角来推进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既是现代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孩子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提升自我“双性化”教育意识,提升孩子的优秀品质。

(二)积极创设适宜幼儿性别差异化发展的教学环境

教育离不开环境的营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是持久的、深刻的。从当前幼儿园师资结构来看,女教师偏多,而女教师的细心、温柔对幼儿的女性气质影响较大。但由于男教师比例少,幼儿的男性气质会相对不足。因此,在促进“双性化”性别角色差异发展中,幼儿园在师资引进上应该适当关注对男教师比例的增加,来促进幼儿园师资性别结构的均衡性。同样,在幼儿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应将性别角色差异理念应用到游戏活动中,来增强幼儿对自我性别角色的理解。具体应用表现在游戏类型的设置、游戏方式的组织、游戏玩具的选择等方面。比如在设置游戏活动时,根据幼儿性别角色差异,对游戏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进行差异化组织。一方面为男孩子适当增加竞赛性、活动量大的材料,如球类、积木等;另一方面为女孩子多提供一些技巧性的、柔软性的活动材料,如纸张、布艺等。同时,根据幼儿游戏活动设置需要,渗透“双性化”性别角色差异化理念,可以对男孩子的游戏活动进行干预,鼓励男孩子参与女孩子的活动,也可以鼓励女孩子参与男孩子的活动。利用不同形式的活动来组织不同的男孩子、女孩子进行交叉竞赛,促进他们从相互融合与学习中建构知识。

(三)从课程实施中来促进幼儿多种优秀品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在性别角色教育实践中,要将“双性化”理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相关联,注重挖掘和展现幼儿男性、女性特质中的优秀品质,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师性别教育觉知力的提升,要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性别刻板印象的局限,减少隐藏在平时教学中的性别倾向意识,从不同的教学情境导入中,让幼儿有机会尝试更多的角色。

比如在不同的两个故事片段中,A片段:“我的家里总是很干净,我的爸爸、妈妈、姐姐都是清洁高手。每次家里收拾的垃圾,爸爸总是用垃圾袋装好,并将它们放到外面的垃圾箱里;吃过饭,姐姐最勤快了,总是和妈妈争着洗碗;桌子脏了,我也会主动去拿起抹布将桌子擦干净。妈妈也会天天拖地,好让我们的地板亮晶晶。”B片段:“每次到家,总是看到妈妈一个人在厨房里做饭,‘乒乒乓乓’的切菜声响个不停;在客厅里,爸爸一个人拿着报纸,斜躺在椅子上,打着呼噜,睡得真香啊。”由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文本时就应该合理讲述,以降低性别角色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具体的幼儿课程实施上,教师自主开发的课堂活动也应该是鼓励幼儿多向合作,特别是向异性小朋友学习。由于幼儿教育同样会受到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在建立不同性别幼儿的人格发展中,更应该从不同的活动设置中来增进幼儿间性别特质的培养,学习对方优秀的品质。比如在对一些小朋友进行评价时,说××男孩子很坚强,也要鼓励更多的女孩子做坚强的女生;说××画的画很漂亮,也应该鼓励更多的男生学习画画的细致,由此来促进幼儿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优秀品质。

(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性别教育

日常生活具有渐进性影响作用,对幼儿的行为举止来说,日常生活是重要的性格成长环境。教师在平时的说话、行为导向上,更应该注意和提升性别角色觉知力,避免教师语言、行为上的负面暗示带来更多的影响。比如在表达“大胆、勇敢”时,不能说“男孩子不要这么胆小”“女孩子不能这么安静”,而应该说“小孩子应该有胆量”。在突出女孩子果敢的优秀品质时,可以说“某某今天的表现太棒了,真的很勇敢、很果断”。在强调男孩子的细心周到时,可以说“某某今天服务热情周到,对同学很关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事实上,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尤其是在发现幼儿优秀性别特质时,更应该从自我觉知力上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另外,幼儿园也应该针对“双性化”教育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通过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理解,在“双性化”教育思想导向下,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避免教师自我的性别刻板印象,真正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双性”品质。总之,幼儿园作为幼儿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从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中,积极担负起教育责任,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发展。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幼儿园)

[1]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彭杆绫.从绘本《威廉的洋娃娃》谈家庭中的性别教育[N].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学报,2008.

[3]张宇.幼儿园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0.

[4]关树文.中国少年读物中的性别角色研究[N].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2).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刻板男孩子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你好,男孩子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