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源+王玲香
摘 要:初中课程新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呢?真正上成一节成功的优质课,多种方式激趣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优质教学;培养兴趣;质疑
一、巧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理。所以,我们要想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要设置许多巧妙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例如,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肯定面面相觑,不能作答。如果换个方式提问:“热天时食物为什么会发馊腐烂?”“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恰当地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精选实验,加深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绝对不能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或者视频来代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或视频来代替学生做实验除了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是本末倒置的。其次,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他们早已厌倦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用时,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因此,根据本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地域特点安排一些现象明显、趣味性强的实验,如在第一节课时可以先避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空杯生牛奶”(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相信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等到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充满探索的神情时,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学习化学知识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三、语言幽默,强化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用实验去吸引他们,关键是我们老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课要引人入胜,切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在认真细致的备课之后,在课堂上做到不看教案,把教材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语言清楚又具有时代感,幽默而又通俗易懂,加上得体的板书和合适的多媒体辅助,肯定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酒精灯迟到早退,氢气早出晚归。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大家警告的余味。接着实验中停止通氢气后又停止加热,大家看到玻璃管中的固体变成红色后又变成黑色而惊奇不已,细细回味,领悟到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同学们大笑之余,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探究在课堂中温馨的一面。
四、多彩的活动,助长学生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輕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 “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助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知识发散,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衣食住行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尝试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让学生用食醋除去家里热水壶中的水垢;学习了铁生锈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给家里的铁制品除锈并观察归纳常见铁制品防锈的措施;学习了溶解的知识,提醒学生尝试用汽油或者洗涤剂去除不同的污渍而又不伤害衣物。通过这些知识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认知的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而对于适应了按部就班学习的农村学生而言,在一节化学课的学习中,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准备实验,以及课堂节奏的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等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今后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细细想来,其他各学科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呀!
参考文献:
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