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
摘要:复习课不应是“炒冷饭”“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是学生认知的深化与提高。要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归纳整理,也就是要将平时学过的独立“知识碎片”串成线、造成片、织成网,因此需要教师将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知的过程,从更高层次、更深角度理解并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苏科版七年级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与思考(1)》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深度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关键词:数学教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3-089-1
【基本情况】
1.授课对象
本节内容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
2.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为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小结与思考”。在本章里,学生已学习了: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基础知识,已经基本具备解方程的基础技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然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1.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这一内容时,盲目地套用等式的性质,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造成数学思维固化。尤其是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靠简单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木然地套用性质,从而算理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2.许多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提出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薄弱;3.学生对方程和不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深,不利于领会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和本质。
4.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②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④回顾本章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对不等式的本质内容的认识,对有关概念、性质、解法更近一步的研究跟探讨。
教学重点:结构化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能比较熟练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建构本章知识体系,初步感受不等式有关知识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代数式:①2>0;②4x+y≤1;③x+3=0;④y-7;⑤m-2.5>3其中不等式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某车工计划在15天内至少加工零件408个,前3天每天加工零件24个。此后,该车工平均每天至少需要加工零件多少个,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5.梳理本章知识点,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课标的知识点出发,回顾并训练本章的知识点。题目的选取难度适中,知识点全面。
活动二比较a+b与a-b的大小。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和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和代数意识能力。
活动三已知4x+y=1,且-1 设计意图:灵活从题意中得到关于y的不等式,提高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经验,初步建立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模型。 活动四(1)谈谈你对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认识并把一元一次不等式x-2(1-x)>5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我们知道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检验,思考:问题(1)中的不等式能检验吗?如果能检验,如何检验? 设计意图:(1)用数轴确定解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把数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对整个中学数学具有重要意义。(2)在本章的学习中,常常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中,都类比了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既然方程能够检验,那不等式能不能检验呢? 【教学反思】 在教授复习课的小结与思考第一课时时,教师应完整地呈现知识结构以体现建构过程,并明确一堂课的主线;同时,教师也应区分相近知识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明确“类比有差异”;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式,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總之,学生学过的知识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总有一部分遗忘,而复习不仅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得以重现,在记忆中加以强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作为教师,我们深知上好一堂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很艰巨,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复习课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