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天若 姚应平
心育实践:高中生成长的三维空间
文 | 张天若 姚应平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要求。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深知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础,关系着学生学业的进步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尝试构建“三T”心育模式。
“三T”模式(T取英文Tier首字母)旨在通过群体、小组、个别三个层级的结合,确保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有效发展。我们所尝试建构的“三T”心育模式包括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突出“全部”,学校通过群体心育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心育工作,差异仅仅发生在年级之间;第二个层级突出“小组”,在第一个层级群体心育的基础上,进行类型化分析,组建成规模不等的小组,由相关教师或专业团队对各个小组进行专门的心育工作,满足个体的发展性心理需求;第三个层级突出“个体”,在第二层级小组心理辅导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心理研究,个别指导工作按照专业团队建议的方法开展工作,力求实现因需辅导。
围绕这三个层级,我们进行了系统化的心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各个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在三个年级开展了差异化教育。比如,高一年级主要开展适应高中新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人际关系与沟通等心育课程;高二主要开展价值取向探讨、学会正确归因、做情绪的主人等心育课程;高三主要开展学会压力管理、合理对待焦虑、勇敢直面挫折等心育课程。二是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三T”心育理念。中学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心育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找到渗透的契机,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完善中学生的心理技能、提升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指南录后序》时,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元营及至南归途中的险恶遭遇,体会至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聚焦于有18个“死”字的关键段,从对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的爱国热情以及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认同感。教师对基础差的班级首先梳理文意,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三个层次来实现三维目标:对比导入,把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化险为夷的西方英雄“007”和文天祥相提并论,铺设心理认知情境;品味18个“死”字,深入知人;激发认知冲突,追加对个人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拷问。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文天祥遭受十八次死亡威胁,生不如死”的议论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司马迁的名言深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综合社会实践等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利用。
在学校的班队活动中渗透“三T”心育理念 在“三T”思想指导下,学校组织开展特色化的 “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以班会的形式开展,融入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和健康心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灵感悟,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品行,实现健康成长。
与传统德育班会课相比,心理班会课有以下特点。(1)挖掘传统德育目标下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从而加以培养,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同时,又可实现其相应的道德目标。(2)从形式上看,更注重活动性、体悟性。心理班会课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形成感悟。教师可以将心理辅导课的多种形式应用于心理班会课,如热身游戏、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等。(3)心理班会课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形成最佳“心理场”。
建立心理档案,实现全面主动干预学校学生发现指导中心对高一新生实施心理测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以小信封的形式将测试结果反馈到每个学生手中,给予他们成长的建议。对于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做好追踪回访工作。在高二、高三的第一学期还会进行重测,对学生实行心理监控,并做好相关追踪、预警工作。
打造心理健康节特色活动,全方位拓展心育渠道 每年的5月是我校的心理健康活动月,学校在每个年级开展特色心理活动。高一开展心理剧表演,高二开展心理漫画展,高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此外,我们还邀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专题讲座,组织学校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的家庭教育排忧解难。
开设心理选修课程,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的扬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每学期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心理选修课,如《人际交往技能训练》《青春解码——青春期性心理知多少》《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选课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具体的课程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需求选择课程,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组建学生心理剧社团,通过心理剧的展演实现朋辈心理辅导 学生心理剧社团的成员数也控制在20人以内,由感兴趣的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心理剧社团每学期参加校学生社团展演活动,全校范围的心理情景剧展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表演解读自己、解读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的平台。表演素材浓缩了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压力、恐惧、自卑、焦虑和人际冲突等现象,容易在同龄人中引起共鸣,进而共同讨论、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另外,表演还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共情能力,并把平时压抑的情绪情感通过表演释放出来,最终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心理剧展演还起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为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渠道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立了三级访谈制度,全方位为学生安排心理导师。一级导师由124名经市级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担任,他们负责学生平时的成长信息的采集及观察记录。二级导师由10名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担任,他们主要负责在心理访谈室接待来访学生,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三级导师由1名扬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和1名扬州市级医院心理临床专家担任,他们主要负责心理咨询督导以及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学生的干预工作。三级心理访谈体系的构建,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的平台,让当事人得到不同层级心理老师积极有效的指导,还能找到释放心灵的空间,解决心理不良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年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致力于走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发展之路,“三T”心育模式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孕育而生的。未来我们还将更加积极努力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好“三T”心育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贡献。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