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2018-11-15 01:48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剧冲突心理健康

■刘 倩/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校园心理剧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共情为纽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集中呈现蕴含其中的心理冲突,引导学生表达情绪、改变认知。校园心理剧既是心理冲突的“搬运工”,更是行为范式的“生产者”,增强对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认知,是改进优化的“奠基石”。

一、回归“生”本体: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

校园心理剧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贯彻“学生主导”的运行逻辑,这是它与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以教师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

(1)校园心理剧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校园心理剧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高度还原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集中呈现学生经历的心理冲突,精准刻画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便于学生无障碍进入剧目情景,在“他者”和“自我”的对撞和叩问中,实现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的目的。而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基础,在于校园心理剧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天然关联。优秀的校园心理剧致力于巩固这种“关联”,在内容选材上更注重紧贴学生不断变化的生活重心,如恋爱、网瘾、寝室关系、亲子沟通、学业困难、就业压力等,通过对学生生活现实的紧密关照,实现“心”的交流。

(2)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由学生主导。校园心理剧的演员、编剧甚至是导演,都是由学生来充当,它是一个纯粹的学生作品。在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心理冲突的敏感把握,辅之以适度改造、升华,借由舞台剧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展示。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改造过程——通过深度参与,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过程,主动思考心理冲突中的个人局限,在跳出局限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找到更好的自己。校园心理剧“学生主导性”的这一特质,让学生获得自我返照的绝佳机会,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关键之处。

(3)校园心理剧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它抛弃了简单直接的说教,通过代入感较强的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自己自我感知、自我体悟,甚至是自我调整、自我改进。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校园心理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客观看待学生的情绪体验,不评价、不说教,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释放情绪、缓解压力。是否给学生以心理触动并进而带来行为模式的改进,这当然是校园心理剧关注的结果,但并不是通过居高临下的说教来达成的,对校园心理剧而言,最好的教育者其实就是受教育者本人。

二、聚焦“心”问题: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

归根到底,校园心理剧是借用舞台表演的“外壳”来解决心理问题这个“内核”。从准确呈现心理问题出发,到调适改善心理问题结束,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点,仍然聚焦于解决“心”的问题。

(1)挖掘“心”问题。校园心理剧不是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的简单重现,它对学生生活中的某类特殊事件进行抽丝剥茧,提取事件背后内隐的复杂心理过程,将某类心理困惑的发生、演进、消解整个过程完整演绎一遍,引导学生拨开心理迷雾、获知消解之道。一部优秀的校园心理剧,远非再现心理冲突那么简单,它本身应当包含对心理问题的适度筛选,重点聚焦那些学生生活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心理问题,精准击中学生心中最痛的部位;它也应当包含对心理问题的深度挖掘,虽不直接呈现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但处处渗透着对心理问题的理性解读和思考。

(2)注重“心”交流。校园心理剧的表象是叙事,实质却是“心”的沟通与交流。这要求校园心理剧真实反映学生心结,客观呈现学生心理困惑,在角色与观众之间甚至是角色与角色之间产生“心”的交流,达到共情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校园心理剧的参演者一般都是学生而不是专业演员,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本色出演,而不是往某个预先设定好的角色里钻。优秀的校园心理剧应当兼具真实性与表演性,但真实性的重要程度要大于表演性,因为真实性是产生共情的重要前提,校园心理剧丧失了真实这一基础,很容易沦为披着表演外衣的空洞说教,缺乏“心”的共鸣,表演形式再精彩的心理剧,也难以达到触及心灵、解开心结的效果。

(3)改善“心”状态。校园心理剧有别于传统的舞台剧,它的目的是解决“心”的问题,自然需要有心理学的专业支撑。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冲突再现是校园心理剧的重要表演形式,但并不是每一类心理冲突都适合直接搬上舞台,而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心理冲突并没有以合理的方式得到合理的解决,原汁原味重现不足以启迪学生、指明心路。提升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性是一个较好的出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参演者充分汲取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剧目场景,巧妙链接冲突过程,让心理剧的发展推演既符合心理逻辑,又有较强的心理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由盲目自发的心理状态向理性自觉的心理状态转变。

三、实现“新”跨越: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发挥的优化

校园心理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心理问题、优化学生行为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校园心理剧也存在专业指导匮乏、宣传意识薄弱、系统总结不够等问题,这对校园心理剧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挑战。

(1)加强心理剧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校园心理剧的运行模式是“学生主导”,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当完全摈弃在外。事实上,引入专业指导教师对于提升校园心理剧专业性、增强校园心理剧教育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毕竟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或舞台表演专业知识的学生相对较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业指导教师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而不是取代学生,过度干预会损伤校园心理剧的共情效果,从而影响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挥。现实问题在于,能够担当校园心理剧专业指导角色的教师极其有限,这与目前高校对校园心理剧的专项投入不足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校园心理剧自发生长的原始粗糙状态。校园心理剧要实现质的提升,有必要加强校园心理剧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师资队伍的心理剧学习、培训和研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2)重视心理剧前期宣传和后期干预。心理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如果事先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为观看学生作心理铺垫,学生很容易将重心放在外在表演上,而忽视内隐在剧目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意义。因此,要重视对心理剧的前期宣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捕捉心理剧中的“心理”因素,结合自身经验感受进行理性思考。同样,心理剧结束之后的后期干预也很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观看心理剧的过程中不一定能有效捕捉剧中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在于对存在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观看心理剧其实也是经历“二次创伤”的过程,如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容易造成“旧疤添新伤”的不良后果。

(3)注重心理剧的系统修正打磨。从宏观层面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自身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汲取养分进行自我完善。特别是学生所处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关注点出现一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是否被校园心理剧及时捕捉并接纳吸收,需要通过心理剧演出的实际效果、观看学生的反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必要对原有的心理剧进行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就微观层面看,任何一部校园心理剧都有一定的改进提升空间,如参演者的台词功底、肢体语言,与其他参演者的配合默契程度、舞台表演的熟悉程度等,这些都需要参演者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剧目表演结束后,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回放反思,对剧目本身进行修正打磨,校园心理剧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孟婷婷,王慧,陈晓倩.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西部月刊,2009(9):189~190.

[2]高建昆.论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80~81.

[3]刘开强.校园心理剧发展的功能意义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16~18.

[4]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39.

[5]周琦,张婷,蒋梦岚.校园心理剧在国内普及度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1(1):100~101.

猜你喜欢
心理剧冲突心理健康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浅析校园心理剧治疗对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的影响
浅谈运用校园心理剧解决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