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在当今音乐全面覆盖时代,高校学生对音乐与其表达方式的选择是自由多样的,他们不依赖单一的课程教育(第一课堂),校园里众多的艺术社团(第二课堂)以其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新疆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多样化文化交融特质,既有典型的特色课程《新疆民族舞蹈》、《中国新疆木卡姆艺术欣赏》;也有体现汉民族悠久文化的课程《中国古典音乐鉴赏》;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精品音乐赏析》、《中外名歌选唱》等。目前大多数课程都在开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类课程严重萎缩。其中有教师自然减员的因素,也有学生专业课程增加无法选修的原因。这使得一部分具有学习热情和音乐特长的学生转向了校园音乐文化教育,形成了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相互补充的局面。
(1)具有民族特色的“冬不拉乐团”于2012年成立,16名队员均为少数民族学生,每年招收新队员。所有队员均未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有一名非专业艺术老师不定期给予指导。
乐队主要演奏哈萨克族经典曲目,及著名的其他民族代表曲目:如塔塔尔族的“阿特诺西卡”和“虽嘎尼西卡”,俄罗斯族的“卡吐恰”,法国的“梦中的婚礼”等,多为“思念、母爱、父爱”等主题。
2014年4月乐团参加第四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获得喜人成绩:两首哈萨克民族曲目分获一、二等奖。
(2)2000年新疆大学军乐团挂牌成立,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五星级学生社团”和“十佳学生社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出色完成了自治区级、校级各项活动及演出任务300余场。
军乐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按照西洋编制分为三个大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九个声部。军乐团现在编人员73人,有专业老师指导,长期招收成员,是最具活力与发展持续性的社团。
(3)合唱团是学生参与最为积极普遍的,同时也是历史最为悠久一个社团,几乎无从追溯其成立的准确时间。招生时按照西方音乐体系进行模唱和节奏测试,以此完成四个声部的分配,通常招收百人左右。演唱曲目丰富多样,涉及古今中外,在全疆合唱比赛与展演中多次亮相。
(4)吉他社团成立于2006年,人数最多时达300人。这种西方舶来乐器以其便携、易学等特点,深得学生喜爱,即使没有专业指导老师,也由学生自己组织、培训、管理起来,发展态势十分稳定。曲目涉猎广泛:“兰花草”、“心愿”、“蓝莲花”等,或古典或流行,是学生们自主进行艺术实践的优秀典范。
(5)为激发与陪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能力,展现学校丰富与魅力并存的社团文化,学校于2015年4月29日成功拉开了首届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的帷幕,以引导全校学生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各民族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精神。其中的“清明诗会”将话剧表演、古典舞、古筝弹奏、冬不拉弹奏融入诗歌朗诵,极具艺术表现力和良好的舞台效果。比赛中,维语版的《再别康桥》让人耳目一新;《将进酒》、《满江红》等经典诗词也引来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表演者们不分彼此、不论民族,或慷慨激昂,或温柔婉转,多种艺术风格达到了圆融共通的效果。社团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仅是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凝练展示,更是一所综合性高校追求精神文明、文化多元、创新进步的具体表现。
以上几个社团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任一民族的学生都在其中接受了“双重乐感”的教育与实践:“对于民族,音乐则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气度、神韵和意境。了解本民族的音乐如此,了解他民族的音乐也如此。”参与音乐社团的所有人在母文化的乐感基础上都习得了他文化的乐感,并且不断地得到巩固与融合,甚至超越了双重,可能是三重或四重,只不过在概念上统称为“双重乐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乐感之间的相互习得,以及对西洋乐感的吸收,最后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产生了一种包容、理解、尊重、欣赏的姿态,这种多元文化教育既体现出差异,又体现出融合,呈现出立体的复合型学习结构,形成一种和谐而且稳定的心理状态。
调查中,还有个别社团没有列入,如少数民族舞蹈团、街舞团等,但是西部其他知名综合性高校均未有如此众多的艺术社团组成。
(1)进一步认识艺术社团能培养大学生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质的意义,提高社团建设的自觉性。
(2)将社团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团委、学生会以及二级学院的相关管理部门通力协作,体现出校园艺术社团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制度性,克服随意性和自发性。
(3)加强专业教师配备,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张欢.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
[2]谢嘉幸.走进音乐——音乐鉴赏训练与评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