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豆豆/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核心素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关于它的的内涵,教育部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素质教育的时代,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也要本着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这不仅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成了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课程的学习为基本途径,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目标,是对语文素养的全面总结。
教育者是核心素养建构的主力,在核心素养的浪潮中,教师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教学的濡染,因此,语文教师则责无旁贷。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时代的潮流,依据国家颁布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配合实施新课程改革。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未来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主力,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文就不得不重塑新的教育理念,冲破一味的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桎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为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准备。
其次,进行知识结构上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学,自觉地阅读一些有关于最新的教育理念的资料,并多方面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书籍。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或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班、教育专家讲座等,继续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师只有先做好思想观念层面和知识结构层面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新情况下角色的转变做准备。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们预先制定的课程,语文教师扮演的只是课程实施者的角色。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还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也意味着国家有关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一些权利被授予地方当局、学校和教师,语文教师也因此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所以,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适应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课程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程开发中,立足于语文教材,多方面发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奋斗。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展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育观念,如素质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教育观等等,教师的角色也在一系列的变革中悄然转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分成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综合语言学、心理学、美学、人类文化学的学科内容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语文教学,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去促进学生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它一旦形成,就会逐渐积累,并且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发掘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OB/OL].http://wenku.baidu.com.,2016-0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