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虹
【摘 要】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在具体语境中形式新颖和表达效果独特的词语、语句,在阅读中学生或许不会自觉关注。教师应该凭借敏锐的专业目光,精准地发现它们,并转化成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了解言语形式的知识、技巧和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写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53-02
一、引子—— 一篇好作文的要求
一位三年级小学生曾以短短107个字的作文夺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的桂冠。原文如下: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笔者给学生朗读了此文,很多学生表示惊奇,他们都觉得“这好像我也写得出来”。然而事实是,恰恰就是这么“貌似简单”却“自然率真、充满独特自我感受”的作文却很难从我们学生的笔下写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一篇好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字数或许并不是主要的,只要表达出了想要表达的即可。那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把观察到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来,语言流畅、朗朗上口……
二、反观——班级里学生的作文
我们班里除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孩子的习作都很难让人满意,需要老师一篇一篇地单独指导,几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甚至都是老师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指导的。他们的问题主要在于:用词错误;缺少描写,即使有也是干巴巴的;句子之间没有逻辑,前后不连贯;表达不出想要的效果……
三、思考——问题的形成与解决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班“会写”的学生往往是那种爱看书、爱思考、理解表达能力都很好的学生,他们这些能力的习得很多都和自身的学习习惯相关,他们有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书上。只是这样的孩子凤毛麟角,更多的是那些“不那么会写”的孩子,他们往往不爱看书,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多余时间看书。那么对于这些孩子,该如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呢?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爱看书之外,还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实践——读懂“言语表达密码”
叶圣陶先生的“求甚解”观对笔者不无启示。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一文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老的意思是说,求甚解,须“潜心会文”,就是边读边思,品词析句。这是需要方法的,他首先希望读者要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想一想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情感是怎样的?是怎样酝酿文章的思路的?是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其次,是希望读者进入文本的情境,品析每一处词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简言之,“求甚解”的精髓,不仅仅是要读懂文本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读懂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个内容的,即读懂文本的“言语表达密码”,为我们的表达扎下了坚实基础。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潜心会文”,研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发掘文本中的写作教学价值。
1. 读懂“修辞密码”——突破常规的修辞
《黄山奇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在研读文本时,这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段话用的是排比,可是排比一般情况下都是至少3个句子,但这段话中的最后一个分句的排比却只有2个句子,这是为什么呢?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请学生试着来为这个排比加上第三个句子。
师:我们看中间的比喻词——书上一个词是“状如”,一个词是“形似”,“状”“形”都是样子的意思,“如”“似”是像的意思。那么你脑海中有什么比喻词来配?
生:貌如。
师:这个词可以吗?
生:不可以,“如”和上文重复。
(生实在找不出……)
师:我找到一个词“貌若”!你们用这个词来把第三句创作出来吧!
生:有的貌若青蛙,有的貌若毛猴。
(有学生在边上窃窃地笑)
师:你为啥笑?
生:这话让人觉得太不雅了。
师:那么如果改为骏马呢?读——现在可以了吗?
生:还可以把青蛙改为雄鹰。
師:你现在觉得第三句可以加上的举手。
(有的学生举手了,有的学生没有举手)
师:总是让人感觉不对,是不是?我支持反对的同学。你们知道“貌若”一般和什么搭配?
生:天仙。
师:貌若潘安,潘安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天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貌若后面跟的是最帅的男人、最漂亮的女人,这是约定俗成的。现在貌若后面跟的是雄鹰、骏马,合适吗?
(学生一阵嬉笑)
师:是啊,本来是俊男美女的,现在跟个动物,好吗?我想作者或许本来也是想写3个句子的,但是绞尽脑汁想了一圈,却发现不行,所以只能两句。这就是宁缺毋滥,我们的语言表达需要讲究形式的美。尽管只有两句,读上去的感觉却非常好。我们再来读一遍。
这样的语言是一种“断臂维纳斯”式的美,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研读,学生巩固并加深了对排比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宁缺毋滥。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对语言文字有所选择、取舍,语言文字的组合、运用也会越来越准确,所谓的语感也就加强了,那么表达能力自然也随之提高了。
2. 读懂 “语序密码”——突破常规的语序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语段中把形容词放到了名词的后面,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问题一出,学生发言极其踊跃:
生1: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竹子尤其得挺拔,松柏尤其得苍劲,果园里的人们都在采果子,田野里的人们都在辛勤劳动。
生2:我补充。我觉得这是一种突出特点,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喜欢她的可爱,我喜欢他的调皮”,就是这种效果。
师:是啊,我们的语言文字多么奇妙,交换一下位置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生3:我觉得这样的短语很符合诗的语言,显得很有节奏。
师:是的,我们诗的语言就是这样,追求的是结构的相似,那么读起来就会变得朗朗上口。
将形容词放在后面,这样变换是为了突出强调“挺拔、苍劲、丰收、耕耘”这几个词语,表现出大自然万物之美。就像课堂中学生提到的,也许这种说法我们平时在说话中也会运用到,却不被我们在意,那是因为我们“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所以然”后,我们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提升,那么到时需要表现强调、突出的效果时,学生就明白可以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了。
3. 读懂 “词语密码”——突破常规的用词
《桂花雨》一文中的“浸”用得极其精妙,出现了两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对于学生来说,花香又不是液体,怎么能用“浸”字呢?不禁会让他们觉得这个字是否用错了。当笔者将“这个字是否用错了”的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展开了精彩的发言。
生:我觉得没用错,“浸”是泡在里面的意思,我感觉这里用“浸”,是作者把花香说成水一样。
师:像水一样了,说明这个花香实在——
生:实在是太浓烈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浸”有沉浸的意思,因为花实在太香了,让人陶醉在其中。
师:是啊,这花实在太香了,人们把桂花晒干后可以做很多东西,可以——
生:可以泡茶、做糕饼……
师:全年都可以品尝到桂花的香甜,的确让人陶醉其中。所以这个“浸”用得真妙,它写出了花香的浓、花香的美妙,让人沉醉其中。你们能读出这样的花香来吗?
咬文嚼字,细细探究作者的用意,有时看似“错误”的词语却往往有着作者特意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应该用心研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感受语言运用的生动和奇妙。
课堂上经常性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学生在阅读考级书《草房子》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用词,他在读书笔记本上这样写道:“秃鹤瘦而高,两条长腿好看倒也好看,但稍微细了一点。现在,这两条腿因穿了短裤,暴露在阳光下。他迈动着这样的腿,像风一般,从田野上荡进了校园。”这句话中这个“荡”字用得可真好呀!开始我看到这个字乐了!走路哪有荡的呀?后来我仔细一想,作者干嘛用这个“荡”呢?想着想着,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是为了说明秃鹤的腿细,和空空荡荡的短裤形成了大大的对比,所以走路时才会给人荡的感觉。这个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同时在某些学生的作文本上,笔者也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用词:“他的目光坦然而宽阔,以至于使每个同学都觉得老师在注视着自己,而不敢轻举妄動。”“宽阔”是用来形容道路的,怎么用来形容目光了。学生告诉我,因为她觉得老师的目光看起来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东西,可以关注到所有学生,用“宽阔”可以写出这种感觉。笔者很欣赏这样的表达,因为这样的表达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教材中有着许多在具体语境中形式新颖、表达效果独特的词语。这些词句的形式,往往是这个文本相对于其他类似文本所特有的,在阅读中学生或许不会自觉关注。这种有价值的言语形式,可能是一个标点符号的超常规用法,可能是一个词语的匠心运用,可能是一个(组)巧妙运用修辞的句子(句群)……教师应该要凭借敏锐的专业目光,精准地发现它们,并转化成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读懂“言语表达密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编辑:杨 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