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子+陈伟
【摘 要】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是“实践教育学”构想的课堂“理想模型”的实践样态展示,它基于课程本体教育目的、阅读本体规律和实践自身融合统一的特点思考其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探索其构思实施的三个基本方略。
【关键词】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原则和方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高中‘语文学力发展研究”(课题编号:YZ-c/2016/2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0-03
审视当代语文阅读课堂及其教育,人们曾力图寻找阅读的阶段性、计划性、程序性规律和竭力探索连续性、循环性、训练性的阅读体系,如知识程序线性授受式和偏重工具训练式的课堂等。这些力求以“最科学”的设计收获最大教育效果的探索有其对语文教学奠基性的有益经验,然而存在教者有心、条分缕析,学者无意、死气沉沉,效果不佳的问题。课改十多年,人们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合作、对话、反思等课堂教学方式,尝试建立多样、丰富、启发、生成性的阅读课堂模式。但美好愿望敌不过骨感现实,“非语文、泛语文”等对课程学科本体的僭越,使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效果打了折扣。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尝试构建“课程阅读目的——阅读学习手段”的弹性“张力”型课堂模型,它坚持两个根本原则。
一、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是以阅读教材为依据,把阅读教学内容纳入到全部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把课程性质认识论中的本质主义思维转变为实践论中的实践思维,并立足于学生阅读实践学习过程的课堂构建思考。
1. 阅读教学完全体现课程阅读本体的规律和实践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追求以“语文的立场”构建语文阅读课堂,通过语文阅读实践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对“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的要求所在。“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的阅读教学要完全体现课程阅读本体的规律和实践自身的特点。
(1)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地位。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在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中居于基础地位。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智力和思维的发展都以语言运用和建构的阅读实践为基础,审美教育、文化熏陶、思想教育,也无不渗透在其中。因此可以说,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就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作品本体,深入理解其内容和根据内容去理解其词法、句法、章法及其他表现手法,并把把握和理解转化为能力的构思。
(2)贯彻阅读“整体设计”原则。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的阅读课堂,贯彻阅读“整体设计”的原则。阅读“整体设计”原则,是指把全文文本整体或文本完整文意整体作为阅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整体背景中考察部分的组织,阅读时以语言为核心角色,以学习文本整体和文本整体文意的实践活动为行动地带,从而实现由对语体形态分析到对语像世界理解,再到对文本语义体系的感悟。
阅读“整体设计”原则符合阅读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哲学系统论观点,能给阅读以广阔的生成空间,尊重了学生生命本质阅读生活的经验。从根本上讲,阅读“整体设计”的原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原则,它使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阅读学的本位。
“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贯彻阅读“整体设计”的原则,这种拒绝割裂、立足整体的教学可使“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于阅读教学中得以最大化实现。
2. 阅读教学全面呈现 “听、说、读、写、思、行” 实践的过程和关系
张志公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个体及个体之间对阅读践履的过程和践履过程中学生之间关系的呈现。“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坚持新的课堂教学观:课堂追求建构主体“听、说、读、写、思、行”学习实践的过程和呈现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运动的关系。
(1)执行以语文阅读方式进行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过程。以语文阅读方式进行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过程,是指以“听、说、读、写、思、行”语文学习方式完成对文章的操持、训练,把握和理解,在“听、说、读、写、思、行”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素养。
《秋声赋》作为“赋体”围绕“秋声”铺排了三方面内容。以“听秋声而悚然、异哉”教学为例,其两个教学阶段就呈现了以语文阅读方式进行语文阅读的课堂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形象体验感悟活动。
①师生互动翻译第一段;②阅读体悟:读出声音变化情形;③用“拟声词”或“表演形式”再现秋声。
第二阶段:理性归纳活动。
师:作者是怎样描述秋声的,注意把怎样说清楚?
生1: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生2: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可以叫博喻,写出了秋声的变化过程。
生3: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生4:写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等。
“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在综合运用“听、說、读、写、思、行”学习方式阅读的过程中使阅读教学从过去的形而上学,终极价值,偏向内容和思想教育的阅读实现了向“语用学习”体验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体悟的转向,学生实现了对文章语言、文本、叙事结构等语言层面的掌握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和策略等层面的把握。
(2)建构师生、生生之间的阅读学习互动关系。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的“课程阅读目的——阅读学习手段”弹性“张力”型课堂,从阅读学习手段的运用到课程阅读目的的达成之间的弹性“张力”空间因不同的学习主体和不同学习手段的运用,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不同的学习手段学习过程的参与,必会构建出多样性和可能性的阅读学习合作关系,因不同学习主体、学习手段的和谐争论最终向规律的聚焦必将构建出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学习对话和探究关系,由此课堂可构建出趣味性、丰富性和灵动性的师生、生生之间的阅读学习互动关系。
陶行知先生将“做”(实践)引入教育领域,他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坚持现代教学精神,教师的作用只表现在:教师要注意学生旧有的阅读学习经验,可抛出问题启发他们,可运用暗示引起他们,或提供手段帮助他们,或利用教示示例他们,但学生的学习必须是自主的、自动的,甚至是自觉的,学生一直在运用旧有的阅读经验去推考新的阅读问题,去获得新的阅读知识,最终形成新的阅读经验。
二、语文课程 “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实施的三个基本方略
“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追求体现阅读本体规律和自身特点以及呈现学习实践的过程和关系。它要实现的是阅读本体,学习理论和学习主体之间的融合统一,唤醒学习潜能、学习成长,培育阅读素养、阅读策略。它思考构建由整体规划到类文阅读再到具体文本的阅读程序,其构思的实践路径是整本书到整单元,再到整体文本循序渐进、循环加深的阅读课序列。
1. 整本书阅读构思
“整本书阅读构思”的“整本书”界定为整本教科书和整本经典书。这种构思是指依据“整本书”的逻辑整体性和内容全息性进行课堂实施的构建和思考。
(1)整本教科书阅读规划。“文选式教科书”是當前课程阅读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其一般从能力体系、知识体系或人文主题体系三个角度来设计。“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要求根据整本教科书的逻辑整体性对整本教科书进行规划。
整本教科书阅读规划可以避免那种以课为单位一篇篇的教,缺乏整体逻辑系统安排的千篇一律,琐碎繁杂的弊端。它要从整体上分析课课之间、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从全册、全年甚至整套教材上思考构建阅读课堂体系。
整本教科书阅读规划在注重阅读本体规律和自身特点以及呈现主体之间学习实践过程和关系的原则下进行,要注意课文之间,单元之间阅读目标的一致和阅读过程的相承。不同文选型的教材,阅读课堂构思时要整体思考从那篇文章切入?文章从哪一点切入?纵向组成什么样的线和序?横向又交织成什么样的点和面?
教师作为“阅读实践教育学”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应充分发挥教材的阅读凭借价值、资源价值、示例价值和积累价值,对教科书进行整体阅读规划。
(2)整本经典书阅读操作。“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提倡整本经典著作阅读,并且探索整本经典著作阅读的课堂操作路径。它通常基于整本经典著作的内容全息性进行。试举叶圣陶、朱自清对鲁迅《呐喊》短篇小说集指导一例。
集子共收鲁迅十四篇短篇小说,叶、朱先介绍短篇小说知识:从形象上受到了感动……探索那伏在形象背后的东西。明确了读小说的方法。接着根据鲁迅“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总体意图,用比较对照方法详细分析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四组八篇的题旨和特点。分析《呐喊》写作特点,也采用选取范例,以一当十的方法。如讲到短篇小说手法上的“经济”,仅举《白光》一篇为例。
叶、朱两大家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局部处洞察入微,采用总体剖析和选例示范结合的方法进行整本经典著作的阅读指导,既能提纲挈领,俾使举一反三。
有教师指出,走进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要突破大与空,走向真与实;教学准备,要突破窄与狭,走向大和宽;课堂研究组织,要突破单与个,走向组与群”,“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将对整本书阅读操作策略继续探索。
2. 整单元阅读整合
整单元阅读课整合,包括课文的选学,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和课堂阅读面貌展现三个方面。其坚守“阅读实践教育学”的两个根本原则,注意抓住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即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当前教材一般以“能力训练、文体知识或人文主题”三种选文方式组织单元,可理解为它们都是阅读目标层面的某一层级,单元阅读课整合取其一作为教学主题,教学统率,教学线索,起到统而贯穿的作用,而被统之多恰是对这个一的演绎,对这个一的表现,这是单元阅读课课文选学的重要策略。阅读能力是在语文运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的,是在对“语言、文章”的分析把握中,具体言之,是在语文的“听、说、读、写、思、行”活动中螺旋式完成任务的。单元阅读课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和课堂阅读面貌展现要抓住这个根本。
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五专题一“科技之光”为例。
本专题以“科技之光”人文内容为主题,包括“探索与发现”“奇异的自然”“美丽的创造”三个板块。单元教学可在“科技之光”的人文主题统率下进行课文选学,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和阅读面貌展现。
“探索与发现”两篇课文,选学《物种起源绪论》这篇传统篇目,教学立足于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奇异的自然”选学《斑纹》,《斑纹》相比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更具思维深度和思想温度;“美丽的创造”,选学《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的实践精神,说明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
《物种起源绪论》主要进行两个学习活动,写作思路的学习以及文本重要信息的筛选,这是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阅读目标的需要。
《斑纹》一文可唤起人们沉睡的记忆,让人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让人生命的目光关注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因此,依据文体特征,贯彻“阅读整体设计”原则,进行“段落细致鉴赏教学”,从全文、各个段落、某个段落、句群,甚至句子、字词的细致鉴赏去理解文章内涵。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是理解科学和美的关系的文章,理解不应是浮光掠影口号式理解。文本对“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内涵阐释,理解内涵我们定位于对文本段落层次关系的思考,而理解“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 的艺术设计特色,则是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思考了。
这样,整单元阅读课整合,人文主题统率文体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阅读学习活动实现阅读目标时开展的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以“语言运用”品味和理解为核心的阅读学习活动,呼应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价值追求。阅读学习活动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展开,学生体悟人文主题,受到人文主题的熏陶,绝不是一种口号式的强制灌输,而是对语文文本的体验、感悟活动。
3.“文本整体”阅读课呈现
“文本整体” 阅读课呈现是基于“整本书构思”和“整单元整合”的“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下的课堂实施的基础方式。其在阅读“整体设计”的原则下构建“课程阅读目的——阅读学习手段”的弹性“张力”型课堂,思考其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样态。
从“阅读学习手段”到“课程阅读目的”弹性“张力”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整体文本阅读课呈现的组织形式。课改以来的合作、探究、对话、研究性学习形式是比较模糊的,我们将之落实为“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 等七种课堂组织形式,课堂可采用其一为主体或多个并用。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组织形式中教师的“启发”不能代替学生的“奋发”,教师的“诱掖”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
“整体文本阅读课呈现”的学习样态表现为“听、说、读、写、思、行”等语文本质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的运用和训练,但其绝不是知识结果的告知,知识只能在“听、说、读、写、思、行”学习手段和技能的运用和训练中习得,或发挥知识的教示作用进行语文本质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的运用和训练。
限于篇幅,“整体文本阅读课呈现”课型留待《语文课程“整体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课堂构型》中专文论述。
参考文献:
[1] 卓立子.語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11):47-5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询意见初稿),2016年1月18日.
[3] 陈必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5):285,81,177.
[4] 卓立子.高中文言文阅读学理系统构建再探[J].中学语文·教研版,2016(7-8):34-38.
[5] 张小兵,倪峰.走向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6(9):12-15.
[6] 卓立子.“语文养成教育”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浅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11):56-58.
[7] 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3):49.
(编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