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志卿
(新泰福田实验学校)
摘 要:新课改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各个学校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即校本课程的进程。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存在一些问题,就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相关概念、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所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刻不容缓。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定位、特点
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结合本校和当地资源而开设的,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它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国家课程和当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课程校本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国家课程和当地课程校本化的改革,通过学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适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要求,设计出新的、能够发挥学生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设置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地和学校的特色,适应学校和师生的需求,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的设立,需要结合全校师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根据新课改的指导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科技发展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重大改革举措。
国家课程校本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为在设置时就是结合当地特色、学校特点、学生需求而制定的,所以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另外,校本课程的决策具有很大的民主性,决策者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校本课程设计上存在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课程目的来授课。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国情的基本需求,为了让公民接受基础教育而制定的课程。正因为如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当地特色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走国家课程校本化之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仍是以国家课程为主,结合当地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不足,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堂内容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现代性,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在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反映当地、学校以及学生的差异,符合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学校特点、学生个性,强调了特殊性。总而言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即校本课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天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1.细化课程标准,加强课程标准具体性
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是我国每一位适龄儿童都需要接受的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为了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明确各个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目的和要求,加强课程标准的具体性。明确学习要求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过每一阶段的学习,他们需要懂得什么,学会什么。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参考,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2.创新课堂形式,追求适合的授课形式
教师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创新,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追求最适合的授课形式。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的践行,对课堂内容的深度思考和探究,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优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要以开发课程资源、扩展课程资源为己任,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课程资源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日常生活的联系。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充足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及时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在授课中及时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使学生体会到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愿意多学多问多交流。通过激励学生,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措施,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精神。而且,国家课程校本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但是目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还不够全面和完善,需要广大工作者积极地推进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郝高超,林德全.我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元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孙友林,靳玉乐.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