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7-05-30 09:18吕静
中国商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培养路径校企合作

吕静

摘 要:在人才培养中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性和针对性,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航空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市场导向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b)-179-02

1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1.1 缺乏市场调研

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据市场对高素质航空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时,高职院校首先要对人才需求市场做好市场调研活动,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对高职院校航空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盲目性,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层次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难以和市场进行完美对接,使学生面临着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

1.2 合作深度不足

当前,在航空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当中,合作停留机制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问题,随意性强。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开展合作的占到了职业院校中的18%,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占比为57%左右,开展转向深度合作的占比为15%左右,开展全面合作的不到10%。由此,可以指出我国航空类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时,双方合作的深度明显不足,合作效果难以得到真正体现,甚至在部分航空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学校还未和企业进行必要的合作,导致人才培养工作严重与市场脱节。加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院校扩招,高等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招生日益困难,高职生就业压力不段加大,使高职教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形式。

1.3 合作机制不健全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当中,航空类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之间没有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实时有效的互动。这样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从学校中招聘到高素质的对口人才,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性。如此,即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合作,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企业招人难和学生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

2 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原则

2.1 以市场为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等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市场导向原则是高职院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如果学校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败。只有基于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才能使高职航空院校相关专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专业建设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需求,依据具体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加强高职航空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2.2 职业导向原则

职业导向原则指的是在人才培养中要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涉及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契合性,同样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高职院校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初,对于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认识,在专业的选择上受到了家庭对职业认知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2.3 岗位导向原则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更加专业化,社会分工也更加深入。在相同的职业内,存在着性质截然不同的岗位,在这些性质的岗位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不同的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航空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中,应该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现代职业发展的基本素养,注重对学生未来从事岗位的规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确保学生能够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岗位形成清晰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充分体现出“人岗分配”。

3 市场需求角度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 以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则使职业难以带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职业流动性加快”。这带来了职业领域的重大变革,传统的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终身职业时代渐行渐远,支撑职业或者是就业的一个中心原则、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并且得到了改观。航空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认识到用人需求的变化,明确在职业岗位发展当中存在的复杂性以及不確定性。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职业岗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这对岗位的从业者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航空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同制定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社会需求、企业要求以及学生培养三者之间的有序互动。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专业结构设置和专业课程建设。首先,航空类高职院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必须结合航空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和具体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对高校已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其次,在航空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除了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标准内容为依据的专业核心课程,使教学工作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最后,航空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需要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建设。

3.3 建立校企互动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建立科学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航空类院校发展当中,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相关专业的企业进入到学校,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和组建企业的分厂、分公司以及学校的实训基地,这样能够为航空类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航空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可以具体将企业的一些项目引入到学校当中,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中,需要建立起科学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不同的作用。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设备和实训基地,与学校一起积极开展合作模式。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当中需要将实训基地直接设置在企业内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当中,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的实训环节,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够及时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习者到生产者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学和生产的对接。在二者互动机制的建设中,无论是引入企业还是入企业办学,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航空企业生产当中,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工作,从而能够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高职航空类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航空专业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航空类专业人才需求,加强高职航空类院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航空类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的需要,才能为航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莹,王华,贾纪萍,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02).

[2] 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02).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培养路径校企合作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