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要】在公开课上遇到一些让教师比较“尴尬”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要不要处理?怎么处理?在非预设状况发生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出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也真正反映出研究是否落到实处。
【关键词】公开课 尊重 反思 真研究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么大的一个教室上课,你们心情如何?”
“老师,我很激动。”
“老师,我有点紧张,这么多听课老师。”
……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这群小宝宝们进入小学才一个多月,上公开课自然成了新鲜的事,上课的是一位年轻老师,小朋友们个个积极举手和老师交流互动,丝毫看不出紧张的样子,个个争着抢着要表现自己。公开课在愉快的谈话中拉开了序幕。
片段一:(师)课前小朋友们了解了生活中的数,谁来介绍一下呢?
孩子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有生活中的红绿灯时间,有书本价格,有电梯里的数字,有电视里看到的数字,兴奋得举着手,等着老师请上台去一一作交流。
片段二:(师)怎么摆就能让别人一下子看出是13呢?学生摆。
一生上台展示:我摆成了一条鱼。(小男孩拿着13根小棒在实物投影上尽量工整地摆起了他的“鱼”,老师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摆好了)
“哦,你摆了一条鱼,有几根啊?数一数。”“只有9根啊!”
小男孩立马拿起手中剩下的小棒把鱼身体拆开,继续摆上去。
老师:“这样摆能让别人一下子看出是13根吗?”
下面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不能,不能。我来我来。”
老师又请了一个看上去就很机灵的男孩。男孩拿着小棒冲上去要在实物投影上摆。(此时摆鱼的小男孩没有半点离开实物投影的样子,仍然专注地摆着他的“鱼”)
老师:“你先带着小棒下去好吗?看一看别人是怎么摆的?”(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地离开了讲台)
应该说这个班的小朋友非常积极,课堂表现非常棒,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到小朋友答对的时候自觉地给予掌声。课堂中充满着老师温柔而甜美的启发声,充满着孩子们积极表达的童音……
“呼,呼,呼……”(我们发现了一个睡着的小女孩,头枕着手,脸朝着听课席,肉肉的小圆脸上有双紧闭的双眼,显然睡得很香)
片段三:再摆个17,再摆个19,再加1根……(其余小朋友和老师积极地互动着)
这堆草莓有几个?(PPT一闪而过)小朋友争呼:10个、12个、8个……
这堆伞有几把?(PPT又一闪而过)游戏式地互动激发着每个小朋友抢答的兴趣……
“呼,呼,呼……”(显然激动热烈的场面未能影响她)
片段四:“小朋友们,今天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吧。”(进入尾声开始总结了)
“呼,呼,呼……”
“一(8)班小朋友真棒,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起立。“呼,呼,呼……”
学生拿起文具盒准备离开教室,这时,睡着的小宝宝醒了,睁开惺松朦胧的双眼,看着热闹的教室,一副懵懂而又淡定的样子,拿起自己的文具跟着同伴们离开了。
下课了,听课老师纷纷开始议论起来,这个“睡觉宝宝”当然成为了重要话题。
师1:“这位老师非常好,没有去叫醒她。尊重了孩子。”
师2:“这个孩子不得了,这么吵的环境下面居然睡得这么香,看来真是累了。”
师3:“这个班的学生真好,没一个孩子去叫她的,估计平时也有这样的情况。”
师4:“也要反思反思,孩子为什么在这么热闹的课上都能睡着。”
……
是啊,对于这个“睡觉宝宝”虽然大家在课后议论中一笑而过,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应该不少,孩子上课时睡觉在低年级常有发生,中高年级也会有个别发生,孩子睡着了教师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似乎在师范学校里从未提及过这个问题,还有孩子为什么会睡着,睡着的孩子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似乎遇到这个问题后也很少有老师会想这个问题,笔者围绕这个现象,结合大家的观点,表达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尊重不只是口号,而应该成为行动
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上遇到睡觉宝宝,可能都会去提醒一下孩子,毕竟在自己的公开课上睡着,给这么多听课老师看到,还给专家看到,是自己的課不好,还是这个班的孩子学习状态不太好,既然代表着学校进行公开课展示,会不会抹了学校的脸面,我想多数教师会基于这样的想法,然后去主动提醒孩子,或是请旁边同学提醒孩子,不管孩子什么状态,场面上总能维持“正常”。试想如果不是“公开课”,我想更多的老师不会让孩子继续睡,不仅会提醒,可能还会当众点名提醒,或是让小朋友一起提醒,花一定时间批评上两句,估计这样的现象在日常课中并不少见。
今天的课堂中,我们这位年轻温柔的女教师能够淡定从容地让孩子继续睡,而且身边的同学也都不打扰她,真的是非常少见的现象,而在这现象的背后,我想就是教师的“儿童立场”了。孩子已经睡着了,如果去叫醒她,估计她表面虽醒了,内心却已不在学习状态,醒着也是为了敷衍老师,可以说毫无学习效果可言。所以提醒“睡觉宝宝”不要继续睡,目的不是为了让她学,而是为了让孩子配合教师继续教。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师的公开课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而不是为了展示孩子们的“学”,而基于儿童立场的“尊重”正是隐含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理念。
二、反思要成为常态,点点滴滴去改进
孩子睡着了,我想如果仅是不打扰孩子的话还仅仅是第一步。后续应该还可以有这样一些措施:
1.了解孩子近期学习生活情况,分析睡着的原因。
孩子睡着了,可能是昨天睡晚了,也可能是今天上午太累了,还有可能是习惯于幼儿园的午睡习惯,生物钟还没调整过来,小学生活还没完全适应,或是还有其他原因。也就是说“故事”已经发生,我们应该善于从“故事”中获取信息,分析情况,了解情况,掌握情况,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帮助这个孩子。如果回家睡得太晚了,得跟家长联系,让孩子早点睡;如果是午间休息生物钟没调整过来,得想个办法和策略帮助孩子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成长。
2.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改进提升。
除了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还可以分析反思自己的课堂。如此热闹的课堂怎么还会让孩子睡着呢?其实仔细反观这节课,“热闹”还仅局限在部分孩子身上,一些積极参与的、一些善于表达的、一些外向积极的孩子和教师互动得特别好,但还是有一些孩子明显没得到表达的机会,甚至没思考清楚就给其他同学“替代”掉了。如果40分钟得不到表达,如何让孩子注意力始终集中而不分散呢?那么能否每一个问题都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表达的机会呢?如“片断三”里抢答多少个草莓,多少把伞,能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在教材里先自己试着想一想呢?有的孩子可能一个个数的,有的孩子可能圈出10个,一下子能看出来,不同的思维策略通过交流辨析,让孩子记忆可以更加深刻,没有亲自去做,只是听别人说,估计很快也会忘掉。因此,如何让课堂吸引每个孩子的眼球是每个教师每天上课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准备的。
3.单独给孩子补上一课,让师爱持续下去。
了解分析了孩子,反思了自己的课堂,都是为今后的改进服务的。我想这个孩子睡了一节课,这个内容学习的缺失,教师还是有必要为她补上一课的,特别是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强,看似简单的知识点背后隐含着很多数学思想方法,还有活动经验的积累,都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因此孩子缺的课、漏的课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弥补。当然当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采用“兵教兵”的方法,让同学做小老师,为生病的孩子或事假的孩子补一补课,效果并不一定比教师补得差。对学生的“爱”是无止境的,不仅在课中,在课后,在校园中,在生活中,爱每一个孩子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三、每一个现象都有研究的价值
这个“睡觉宝宝”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其实在教师日常教学中,每天都会有一些现象,有些可能被我们习惯性地忽略过去了,而其中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如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表达都代表着他(她)的个体特性,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找准了、看清了“每一个”,才能真正“因材施教”;再比如每一天的课堂,其实有很多我们自以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却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孩子发言时教师点头表示肯定,教师不点头就是期待同学的再回答,是由教师来评判吗?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分析判断?上课时两眼盯着教师的学生就一定在认真听吗?只听不思,学习并未真正发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呢?还有本课“片断三”中,老师提出怎么摆能让人一下子看出是13,为什么有孩子摆鱼图,有孩子摆“13”呢?因为前面“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是教师告诉孩子的,孩子们有这需求吗?孩子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捆成一捆了吗?如果没有前面的结论,直接让孩子们摆13根小棒,是不是就会有不同的情况,进而把一根根摆的和一捆加三根摆的进行比较,孩子们是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10根捆成一捆”的意义了呢?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独具个性的孩子,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新鲜充满挑战的,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现象出现,我们唯有带着满满的“爱”,真心、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孩子,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生涯绽放出鲜艳的色彩,让我们的生命随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