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摘要:音乐活力课堂是以学生快乐发展为目标,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使课堂充满生机和力量。教师可以通过“精教活学”来实现,如何做到“精教活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严谨设计教学目标、严格甄选教材、严密组织课堂语言、尊重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预习、合理评价等这些策略来实现“精教活学”。
关键词:精教;活学;严谨;甄选;尊重;严密
音乐活力课堂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快乐发展为目标,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动态生成,课堂气氛活跃。为了达到活力课堂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通过“精教活学”来实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师教的内容,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重点、难点、关键点、学生易错点;二是指老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的精炼,用最少的语言包含最大的信息量;三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活学”就是指灵活地学。“活学”从教学主体上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如何做到“精教活学”,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策略供大家分享。
“精教”策略
严谨设计教学目标为“精教”铺垫 教学目标就像灯塔,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它的设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教学目标的态度却非常复杂:一方面深知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把它当作摆设,只在教学设计的环节走走过场。教师常见的格式是通过什么教学行为,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打开网络在百度上搜索优秀的教案,大家会发现很多获奖教案都是固定格式。我们会看到比较细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什么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有求大求全、面面俱到之嫌,往往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华而不实,笼统而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
现在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受教参影响,看到这一课教学目标有德育渗透,就会特别强调。笔者曾听过一节课《彩色的中国》,这首歌是一首副部带二声部的歌曲,主题是倡导热爱祖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位教师从导入开始就渗透爱国思想到歌词理解,再到最后拓展一直强调这个主题,作为一堂唱歌课,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德育教育,导致到下课,学生都未能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彩色的中国》,如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目标,一项都没有如期完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设时一定要严谨,让教学目标为我们“精教”铺垫。
严格甄选教材为“精教”添彩 教材就是教科书,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内容会因具体情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教,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年龄、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更好地达到活力课堂的效果。
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民歌中的小调题材,在教材中安排了《无锡景》作为演唱要求的歌曲,分析了教材后并了解学生对苏州小调居然一无所知时,笔者决定选苏州小调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苏州地区受地域影响,加上吴侬软语,苏州的小调更为细腻、委婉,把小调的独特的韵味美,表现地淋漓尽致。明人陈宏绪的《寒夜录》中对苏州小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竟将小调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可见苏州小调之魅力。再者,苏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大批是新苏州人,他们对苏州的地方文化、语言了解甚少,笔者想通过学唱苏州小调既能让他们了解小调音乐,也能增加他们对苏州文化、语言的了解。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们不但理解了什么是小调音乐,而且对苏州方言产生了融厚的兴趣。
严密组织课堂语言为“精教”护驾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煞有趣味。”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求准确、规范、富有启发式地运用语言,还需要严密组织课堂语言。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课堂观察,那位音乐教师上《雪绒花》,从课堂教学设计到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师上课的节奏都无可挑剔,再加上民歌的唱法,使听课老师和学生都沉浸于课堂。后来,当有的教师指出问题时,这位音乐教师就频繁地运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语言来提问。下课后,打开录像我们一起数她说了多少个此类话?结果,令我们惊呆了,高达88个。一堂课45分钟,出现这么多无效的提问,何来“精教”。
“活学活用”策略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活学”奠基 在音乐教学中,会有这样一些现象,往往上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堪称完美,但是课堂效果却是反应平平,感觉一堂课下来,就教师独自陶醉,学生呆如木鸡无法跟上老师的课堂节奏学习。寻找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教案,在难度上与学生所能接受的认知上偏差太多,造成课堂效果差强人意。曾有教育专家说:“只有从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只有在充分被尊重中才能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带给他的幸福感。
现如今人口流动频繁,教育水平地域差异明显,当学生从一个落后的地区来到发达地区,他们同发达地区的学生坐在同一教室学习时,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原有的知识背景,不努力使教学方法和学生心理活动合拍、和谐,善于心理置换,想想他们会不会存在学习的困难,怎样安排能使他们跟上大部队,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使所学内容循序渐进。如果我们不考虑到这一点,久而久之,有部分学生就会慢慢地在你的课堂中神游,当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时,他们会选择背离课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鼓励学生预习,为“活学”增添色彩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有人曾质疑,音乐课需要预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由于音乐学科课程的特殊性,它包括唱歌、音乐欣赏、创编等内容,学生无法去系统预习,所以音乐课,往往教师都不安排预习这一环节。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预习,以达到“活学”效果。
比如,在新授《辛德勒名单》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电影主题曲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前,预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学生充分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饱受非人的苦难时,再去聆听这段如泣如诉的旋律时,会有刻骨铭心地体会。再如,在欣赏世界名曲时,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并把自己产生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当教师上课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由于学生在预习时有过疑惑,曾经思考过,再去听教师讲时,印象更深刻,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由于部分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了解过,这样就能节省更多的时间深入地了解本课其他内容。科技发展也赋予课本更多的预习手段,比如在音乐创编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软件自己先创编,在课堂上跟大家共分享,让师生一起评价,让学生真正体会活力课堂的本质。
合理评价为“活学”助阵 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的好坏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为更好地了解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指定学生评价手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视唱、节奏模仿、即兴创编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能够及时进行反馈。
在本学期的必唱歌曲考查时,按照笔者的要求,每位学生从已学必唱歌曲中挑选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歌曲演唱,在考查中,笔者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挑选的歌曲是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他问我:“老师!能不能加回声?”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我说:“你先唱吧!”他接着很自信地歌唱。听完,才知道,他在歌曲长音的地方,加了回声效果,虽没有唱得很完美,但我和同学们,被他的创新思维折服,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该学生能“活学活用”,我当场宣布给他考查优秀,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也能积极地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很好地融入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而且是积极地评价,有利于学生的“活学活用”。
结束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这是我们教师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精教活学”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愿与同行共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