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
【关键词】追求 数学 语言 严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4-02
我们在批改试卷或作业时,往往发现许多错误是由于审题不细引起的。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讲究数学学科的规范,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是而非的描述比比皆是。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 “咬文嚼字”。如果有些学生“死扣字句不领会其精神实质”固然不对,但对题意不能深究,领悟其中奥妙,做到举一反三,其作用也不可小觑。
一、 “咬文嚼字”力争解题规范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首先,自己讲授时应该注重“咬文嚼字”,即对一些关键字眼要反复强调,语言要抑扬顿挫,引入话题要新颖有趣,讲授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以吸引学生注意。特别是在讲解定义与定理时,一定要通过自己清晰的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和容易被忽视的字眼。特别是在讲解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时,讲授要体现对比,力求规范。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多交流,提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既要让学生清楚“哪怕是错的也让其它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对大家也是贡献”,又要让学生做到语言科学规范,回答言简意赅。这就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对一些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拨开“山重水复”的迷雾,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实践证明,教师讲授时“咬文嚼字”,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运用,也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二、“咬文嚼字”力求掌握
教师讲授了一个新知识点,往往安排学生做几个题目加以巩固,此时,教师大多进行课堂巡视,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不少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要么长篇累牍地讲解,要么大声地呵斥,使得学生越来越紧张,题目越做越错。其实,教师只要针对学生的错误稍做点拨即可,但要注意点拨不同于讲授,因而适时的“咬文嚼字”还是必要的,如对审题的错误可以提醒认真读题;对计算的错误可以提醒认真检查;对没有理出头绪的学生可做适当的点拨。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不认真读题,看不清题干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往往容易出现粗心错误,可以提醒学生在上面作标记;或者没有理清概念,不能很好把握“有”、“只有”的区别,应提示学生联系实际多体会。这些做法都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平时,教师在讲评回家作业或分析试卷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要追本溯源,理清错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三、板书时“咬文嚼字”力求清楚
教师的板演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的依据,它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如果教师板书潦草,格式不规范,那么,大多数学生会不知所以,进而解答题目时无从下手,只能敷衍了事。因而,教师在板演时要格式规范,字迹清晰,画图准确,不重不漏,认真工整。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板演应先画出图形,仔细分析后,写出分类。书写时对语言要仔细体会,反复推敲,力求做到板书清晰,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四、审题时“咬文嚼字”找题眼
每道数学题均有“题眼”,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题眼”,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题面前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巧妙解答,使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提高。
1、对特殊符号“咬文嚼字”。
特殊符号即为“题眼”。如根号、绝对值符号等,每个符号均可以联想出相应解法,就是一个题眼。
2、对特殊词语“咬文嚼字”。
特殊词语包括“至多”、“至少”、“大于”、“正好”等。若有,将有相应解法。出现“至多”、“至少”,可用排除法或反证法;出现“正好”可以考虑临界状态,列出方程。
3、对特定结构“咬文嚼字”。
含有特定结构的习题必有特定解法。
4、对特殊题型“咬文嚼字”。
对特殊题型“咬文嚼字”有助于挖掘隐含条件。
当然,数学教学中的“咬文嚼字”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数学教师真正做有心人,巧观、巧变、巧用,勇敢地探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就能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孔子曰:教学相长。一语道破教与学的真正内涵:互相协调,共同促进。因此,教师除了注重自己的教以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症下药。本文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探讨数学学法,以提高学生数学效率。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 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 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 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方式单调 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5.表达能力差 格式混乱,表达不清。尤其是几何解证,对三种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不能融会贯通、相互转换、作图失准、条理不清,缺乏数学应有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
6.畏难情绪严重 一遇难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题)便不问津,或互相抄袭,应付了事。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创设正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