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循
【摘 要】文学不是数学,这是一定的,但是不是文学就不要严谨呢?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属于语文的价值取向。也许,语文不需要像数学、物理、化学那么的严谨,但是语文也不可以信口开河,语文教育的价值是无形的,它不是数学的“1+1”,不是物理的广义或者狭义的相对论,也不是化学方程式……但是,我们得明确的告诉学生,语文也不是顺口成章而已,语文也有语文的价值。
【关键词】价值取向 严谨 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14
最近开始了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备课,第一篇是节选自《水浒》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前又将文本品读了一番,感概颇深。
《水浒》是一部在人物细节方面十分成功的作品,教材节选的林冲的部分,在细节上尤其的精彩,在李小二的店铺里,先是陆虞侯“闪”进去,接着富安也“闪”进去,两个看来地位不对等人居然平等的坐在了一起;后来林冲在山神庙杀人时,差役拨跑的最快又熟悉地形,所以林冲先杀了;富安稍慢,第二个杀;陆虞侯本来应该就心虚了,他在干坏事的经验上比不得前二人,看见林冲先杀了,等林冲杀完二人他基本才回过神来,想跑跑不掉,林冲有机会慢慢地杀他……至于其他经典的细节,就不一一详细的叙述。
突然就回忆起必修四里面曹禺先生话剧《雷雨》的节选,在《雷雨》中,关于时间的细节,应该说曹禺先生是犯了些许小错误的。文中一直是强调30年前的事情,但是曹先生又说鲁大海27岁,周萍28岁。这个错误其实稍微注意就可以避免。想想当年曹禺先生还很年轻,估计一时的兴奋忽略了这个细节。但是之后的态度就值得商榷。在人教版《语文-必修4-教师用书》第22页第6行节录了曹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曹禺说:我写的是文学,不是数学,怎么可能拿数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学呢,文学不能那么清楚啊。”这是曹禺的观点,恐怕也是现在很多语文教育者的观点。
文学不是数学,这是一定的,但是这是不是文学就不要严谨呢?无独有偶,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咬文嚼字》也入选了人教版教材必修五,里面在论证有关“文字的情感”相关内容的時候,提到了唐朝诗人贾岛著名的诗句“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问题的叙述,一是朱先生把韩愈和贾岛相遇的时间问题弄错了;二是在对“推敲”的分析的时候主观臆断的将“僧”理解为“和尚”,而没有对全文进行有效的分析。朱先生在批评郭沫若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也在犯一样的错误。
朱光潜先生是名人,中国人一向是听名人的话的,名人的话一旦说出来,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真理”,毕竟高考指挥棒在那里,当出现疑问的时候,我们当老师的只能强调一切以“教材”为准。问题是这个“准”,到底怎么看?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第83页《表达交流》板块《辩论》专题后面留下一个思考题,说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因为暑假打工受了伤上学迟到的问题,抛出了一个“请以‘中学生暑假打工利弊孰大为题展开辩论”的话题,我估计出题人的原意只是想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而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现在的中学生本来最缺乏的就是生活的体验(我曾经问过我两个班的学生关于日出的问题,结果两个班一百多高中学生居然都没有看过日出),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其实无形。
也许,语文不需要像数学、物理、化学那么的严谨,但是语文也不可以信口开河,语文教育的价值是无形的,它不是数学的“1+1”,不是物理的广义或者狭义的相对论,也不是化学方程式……但是,我们得明确的告诉学生,语文也不是顺口成章而已,语文也有语文的价值。
中国人习惯于断章取义,很多时候以为只要是对人有利的,就不顾实际情况地加以取舍。人教版教材75页选取了严宝林的《郭沫若的成绩单》,说郭沫若小时候理科好文科弱,后来却成为了大文豪的事情,然后有发表了一番关于文理科的见解,其实他不知道,郭沫若开始的时候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确是去日本学医的,只是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医学,而且在文学上展现出极大地天赋。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拿破仑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师”等等话语,这些的出发点是好的,短时间对学生的激励也许是明显的,但是学生会长大,他们的知识面一点点的拓展,他们有一天总会明白那些话的原意是什么,那个时候,他们也许会有上当受骗的的感觉,而给他们这种感觉的可能恰恰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看过一个关于中医和西医治病的解说,西医哪里痛就治哪里,中医却要找根源。我们的语文教育目前有点像西医了,看到了眼前,却不能看的更远。前些年抗日神剧火热,看得大快人心,可是后来就失去了观众,引来的如潮的批评。前几天看傅雷先生翻译《巨人三传》,里面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对三巨头的大肆歌唱,但是慢慢读下去,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最后,借用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的话来结束:我们应该追求语文的尊严。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过错伤害我们的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