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赛
2017年4月15日上午,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施光南的老家浙江省金华市源东乡东叶村举行。村支部书记在仪式最后,临时动议在场的东叶村村民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于前来参加的村民比较多且分散,加之没有指挥和伴奏,唱得并不整齐,但村民们演唱得热情、真挚、质朴,歌声此起彼伏,把乐观、豪迈、爽朗、阳光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都展现出来,出席本次仪式的嘉宾无不为之动容。4月15日晚上,在金华中国婺剧院举办的“施光南音乐主题晚会”上,歌唱家殷秀梅又演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施光南说:“我的美学观点,就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旋律。”施光南逝世时,他的妻子洪如丁题写的挽联即为“你和你的旋律永存在我的心上”。①他的同窗好友梁茂春预言:“施光南的歌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会唱,他的名字将随着他的歌曲在中国家喻户晓。施光南以他的歌曲成为当代人民喜爱的作曲家之一。”②施光南一生创作了一千余首歌曲,两部歌剧,一部芭蕾舞剧音乐,还广泛涉及小提琴独奏曲、钢琴组曲、弦乐四重奏、大合唱、歌舞音乐、电影音乐等。抒情歌曲代表了他最高创作成就,影响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③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旋律大师。
施光南出生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家中并没有从事音乐工作的成员,然而,施光南却从小就迷恋上了音乐。五岁时,他用自己编创的《春天》去参加重庆市小学生歌咏比赛,喜获大奖。上小学时,他就喜欢对着收音机学习唱新歌,将歌词抄写在小本儿上。在北京101中学就读时,施光南的许多原创歌曲就以笔名发表在由他自己主编的油印本校刊《圆明园歌声》之“中外歌曲新作”专栏中。当他得知自己的作品《懒惰的杜尼娅》被搬上舞台时,激动不已,点燃了他的作曲梦。④中学六年,施光南课余自修音乐,听歌、找歌谱、抄歌、演唱。他不但会唱很多歌曲、戏曲,并且能唱出每首歌的韵味。⑤他还创作了三百多首歌曲,其中几十首还在校园内被广泛传唱。
施光南十分注重抒情歌曲的创作,他认为表现人民生活和爱情的抒情歌曲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广泛、丰富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教育青年一代的意义,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果。⑥施光南还能一首首地唱自己写的歌,表情惟妙惟肖。因为自己喜欢唱歌的缘故,施光南在创作之初,就十分重视歌曲的旋律。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投入真挚的感情,他认为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只有自己在创作中动了真感情,作品才能打动人。⑦比如《多情的土地》里唱的“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施光南总是能深入生活,深入人物的内心,真实、细腻地塑造抒情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施光南满脑子都是音符,一点头就是一首歌。这些旋律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把旋律的根深深扎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土壤里。
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是一位老戏迷,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听了很多戏,甚至能背唱大段程砚秋、高庆奎的唱腔。施光南说:“我的旋律老师应该主要是程砚秋。是程砚秋和其他戏曲演员的创腔经验启发了我,开了我旋律创作之窍。”苏夏说:“他是个模拟力极强的人,会唱各种曲艺和戏曲唱段,尤其是京剧唱腔,能唱出梅、程、麒、余等不同流派的特色,并能作一些风格上的讲解。”⑧
在天津音乐学院上学期间,施光南经常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民歌,到天津各小园子里听梆子、评剧、吕剧、坠子、丝弦、老调等。⑨他能即兴演奏各种“东北风”“西北风”⑩,会唱很多民歌,其唱法亦具有各个地方的韵味。⑪这为他的歌曲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他早期的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中的第二首《田仔骂田公》就具有广东海丰民歌风格。《二月花》的旋律即是根据四川方言字音写成的,他努力做到了腔随字走,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1972年,施光南送给他的新婚妻子洪如丁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作为生日礼物,歌曲用了大量的衬词来表现歌者欢快、豪迈的情绪。这首歌经过罗天婵演唱后,恰如一股清风感染着大街小巷的人们,全国到处都有人在哼唱“来来来”的旋律。“四人帮”指责这首歌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有资产阶级创作倾向,禁播了这首歌曲。施光南被下放到河北省农村劳动改造一年。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十多年里,施光南的歌曲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由《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揭开了序幕,陆续写作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补衣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多情的土地》《中日青年友谊之歌》《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多么美》……在《祝酒歌》中,施光南特意“又采用了‘来来来’的衬词,表现一种欢乐的锣鼓节奏”。他说:“我就是要出这口气!”
谱例1(选自《祝酒歌》)
大量运用衬词,成了施光南歌曲的重要特点。在《周总理,你在哪里》《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中,他把词、曲、衬词融为一体,这些衬词有些用来垫衬音节,有些用来保字润腔,营造了意境、塑造了形象、渲染了情绪、烘托了主题,天然合成、浑然一体,大大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⑫大量运用衬词,正是《楚辞》、汉乐府、元曲的传统,也是戏曲和民歌常用的手法。
施光南的歌曲十分注意词与曲的融合。⑬他的旋律充分挖掘词的声调、声母、韵母的特点。《台湾当归谣》就是根据歌词“当归”二字的声调发展出旋律的。
谱例2 (选自《台湾当归谣》)
施光南创作的歌曲很注意节拍的安排。歌曲《相思河》的开头,以故乡的河水东流入海作为起兴。如果用和拍子来表现这一情境,不免有生硬和呆板之感,很难写出新意。施光南根据旋律的内在韵律,把和拍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拍子,唱起来摇曳、流畅,很好地表现了河水的律动感。
谱例3 (选自《相思河》)
歌曲发展到抒情部分,拍子更显委婉、细腻、含蓄,格外亲切、真挚。
谱例4(选自《相思河》)
为避免歌曲的单调、呆板,施光南对每句旋律都做了精心处理,尽量写出新意。与此同时,又要避免歌曲的杂乱无章,保持整首歌曲的有机统一性。⑭施光南满脑子都是好的旋律,但他尽量节省地使用的素材,采用重复、变奏的方法,把好的素材运用出最好的表现效果。
施光南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抒情歌曲树立了一根标杆,至今仍有重要影响。中国抒情歌曲要走自己的路⑮,就要更深入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更深刻地反映中国的天文、地文与人文,更紧密地贴着人民群众的心声,将词与曲、音韵与音乐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主题的选择与发展,运用各种作曲技巧来表现主题,通过深入人心的旋律、鲜活的音乐形象来反映新时代的生活,展示中国的文化。继施光南之后,中国新一代的抒情歌曲事业,需要一大批的作词家、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和其他有见识的艺术家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全力推动!
注 释
①洪如丁《多情的土地—光南,我们永远怀念你》,《当代音乐》2015年第9期。
②梁茂春《你的歌将永在人们的心上奔流—悼念杰出的作曲家施光南》,《人民音乐》1990年第4期。
③汪毓和《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人民音乐》1994年第9期。
④晓光《愿他的旋律常绿—介绍青年作曲家施光南》,《音乐爱好者》1980年第2期。
⑤苏夏《施光南和他的音乐》,《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
⑥施光南《抒情歌曲杂谈》,《人民音乐》1979年第6期。
⑦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⑧同注⑤。
⑨同注②。
⑩同注①。
⑪同注⑤。
⑫吴凡《施光南创作歌曲中对衬词功能的运用》,《艺术评论》2012年第6期。
⑬施光南《歌曲旋律主题的选择与发展》,《当代音乐》2015年第11期。
⑭施光南《浅谈歌曲艺术的多样化》,《当代音乐》2015年第10期。
⑮施光南《抒情歌曲创作要走自己的路》,《人民音乐》198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