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婷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欲望。教学时教师利用DIY的实践机会,做到一课三探:探习、探究、探赏。本文力求通过“三探”策略让学生体验DIY的快乐,勇攀劳动与技术之峰。
【关键词】课前探习 课堂探究 课后探赏 DIY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19-01
目前的劳动与技术课重视学生DIY能力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让DIY理念真正地参与到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在每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进行“三探”学习策略:探习、探究、探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學生的动手能力,明确努力方向,体验DIY的乐趣。
一、课前探习 点燃DIY欲望
“探习”即对某课预先进行熟悉,初探预习课文。劳动与技术这门功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它有着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前进行探习,让学生事先对这堂课要学要做的内容有一个形象地认知和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DIY能力。
1.预读文本,习得知识
课前探习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课内的学习质量。带着课前探习中自己看不懂的步骤,就能较好地启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问题边听课边思考,求知欲增强了,只有求知欲增强,思考才会深入,收获才会颇丰。
2.搜集材料,习得能力
学生的课前探习是为课内的设计制作服务的。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材料搜集,做到人人手中有“物”,那么学生就有机会进行DIY实践,从动手动脑中获得新知,习得能力。
3.调查活动,习得方法
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获得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课前调查生活,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甄别、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典型资源,在调查汇报中习得DIY实践的方法。课前调查探究作为联系课堂与生活之间的纽带,逐渐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
二、课堂探究 达成DIY目标
“探究”即研读文本,探索研究,组织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文本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明确DIY的目标,必定会大大提高DIY探究实践能力,并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1.捕捉关键点——自主学习,讲究“准”
有效的探究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让学生们有了自己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独特的观点、感受,探究讨论时,组员们就会各抒己见,并大胆创新,圆满完成了任务。
2.瞄准困惑点——适度引导,体现“活”
解决学生的困惑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前提下,架设一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坡度,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也只有把困惑点解决了,一堂课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成功了。
3.把握介入点——示范合作,感悟“情”
由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的特点,教师指导的“介入点”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课上教师要把难点、关键处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进行合作DIY活动时感觉到劳动与技术并不难,产生好玩的兴趣。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在这堂课DIY活动的参与性和课堂的有效性。
三、课后探赏 体验DIY快乐
劳动与技术课堂上的所学、所得,都是为了日后在生活中有所“探赏”,学过后反复地实践并在评价欣赏中有所收获。学生把美丽的劳技课带到课外,让学生深深参与到在DIY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劳动与技术,使大家的生活更得心应手,学习锦上添花,体验DIY快乐。
1.交流分享:张扬个性情感
教师可利用好课后活动开展组织一些小竞赛、qq群聊、微信平台交流,通过网络及时反馈课堂的所学所得,同时进行DIY经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课外交流分享活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美美地用劳动与技术去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2.展示赏析:演绎温馨评价
展示欣赏是劳动与技术课不可或缺的组成,学生有被展示的愿望。教师可以在展示评价时将学生的作品成果“展示”出来,如开设“我的DIY天地”专栏、“DIY作品乐园”展示区等激励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DIY的兴趣和信心。
3.拓展探寻:开发创新潜能
合理地进行课外拓展探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将受时间限制的课堂中所完成不了的作品在课外完成。还对技术原理进行课外的迁移,这都为学生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打下了基础。
劳动与技术课通过“三探”学习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劳动与技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三探”学习让学生的DIY实践活动更丰富多彩,学生的劳动创作热情更高涨。DIY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概括和创造中让眼、手、脑并用,不但对培养学生的DIY实践能力大有帮助,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大有裨益,并把真、善、美注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2]余文森.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2008年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