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花
摘 要: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低效、死板,教师的教授方式已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语文学习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出现教师愈“努力”,学生情感愈“淡漠”的现象,所以针对语文课堂的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提升;领悟;启发;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55-02
一、自主投入感悟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强调教师“传授”式的“输出”,长期以来,课堂失去了鲜活能动,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浑浑噩噩,昏昏然然,灵动的思想,开阔的思维被上了心锁,课堂效率的提升无从谈起,似乎课堂上除了简单的诵记,什么也没留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势在必行,世界上本没有现成既定的路,我们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行。
学生要在学习中提升、感悟,如果没有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感悟,只能是毫无创新地言他人所言,听他人所说,学生也就成了机械的记忆体,而面对其他知识的丰富性,学生也注定会出现学习的疲倦感;老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指导,也注定了学生会缺失自我探究力。路在何方?那么只能把学与教的传统顺序颠倒过来,把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放在前面,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适时引导置后。当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出现卡壳时,教师给予启发式的引导;当学生探讨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给予科学式的引导;当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时,教师可以给予发展式的引导。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也才能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学习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获得这种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将语文书上的课文作为经典的例子,使学生在课文中汲取知识,提升能力。那么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时都要下功夫,教学设计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强化学生的体验理解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二是以高考考纲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具体学习每节课前先把制定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导学案的制定需要体力和精力的双层付出,首先要分课型,比如,可以按照文学体裁(古诗词、文言文、散文、小说、戏剧)进行分类,其次,在制定学案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体现在学案的具体内容上。学案成形之后还需要和语文组其他教师共同切磋修改,然后成形。
文言文的学案重在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文学常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来阅读课外知识,达到疏通文义,精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以及句式翻译;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但与此同时还要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的人物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比如,在讲高一(必修一)中的《鸿门宴》时,在学案中我们加入了易中天的《汉代风云录》中的相关文章,同时为了让项羽的形象完整再现,我们还加入了《史记》中项羽本纪中的的相关内容段落。在讲必修五中庄子的《逍遥游》时,也加入了《庄子》中的小故事,这样既积累了成语典故,也能多方位地体会庄子的精神,还加入了著名学者鲍鹏山的《天纵圣贤》中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文章;在讲现代文的时候我们注重让学生掌握对现代文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具体的写作,可以在学案中设计写作片段,或者对一种景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要求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在练习中巩固。比如,在设计必修二中《荷塘月色》的学案时,加入了有关“通感”的修辞写作练习。发到学生手里的学案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赏析。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出学生体验在先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的认识。
二、合作的学习模式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有疑惑和不解的地方,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者提出疑虑。先要求小组内部进行探讨,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共同形成补充答案,当疑虑经由讨论思考也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就十分必要了。在交流,质疑出现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就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然课堂也会出现即使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也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再学习、再研究、再讨论。如在讲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有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后,还是对流觞曲水集会后所发出的人生感慨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不急不躁地用集会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情境让学生说说感受。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当集会散去、愉快停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感慨快乐的时光易逝,会有心底深深的失落感,会感慨时间永不歇脚等。不一而足,与会的人也通过此次集会有这样的感慨。既然我们是如此,古人亦是如此。那么文章后半部分的思想也就好解读了,就是人们都会对逝去的事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体验。所以驳斥了文章中关于“生死同,彭殇妄”的虚无说法,学生在启发引导中明白文段蕴含的深意,这样此篇文章的难点重点也就突破了。
比如,在讲解《囚绿记》的时候,学生对其中的“囚绿”和“放绿”的情感不是很明了,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深爱一种景物或者事物的时候你会怎么对待它呢?学生大部分的回答是如果可以,会据为己有,那么作者也一样希望占有,那也就是要“囚绿”。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立足文本,文章中谈到发现“绿”是不领情的,发现“绿”是不情愿,发现在“囚”的境遇下其日渐衰败枯萎。如果是真的深爱,你会希望你所喜爱的景物和事物怎样呢?学生明白当爱成为一种桎梏和伤害的时候,就应该放手,否则就不是真爱,而只是一种肤浅自私的占有。在回归引导之下,学生发现作者正是源于心底的真爱才会“放绿”,学生也就在简单的生活类比中,找到了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情感的发展脉络就显现出来了。
三、探究的学习模式
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关乎语文能力的高低,也关乎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对于作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呢?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审题、立意、和具体的行文中,合作则体现在小组共同品评打分上,要求每一小组拿出组内最佳的作品,和别的小组的最佳作品进行比较,评选的具体过程是小组各出一名学生作为评委打分,教师需要对评委进行培训指导,要求从立意的角度、语言的角度、结构篇章的角度、思想的深刻、书写的角度等对作品进行打分,然后统一汇总,在课堂上宣布。再将前三甲的作品让学生赏析评论,再学习、再研究、再品评。当然可以让学生参照自己的作品和优秀作品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可以搜罗网上的有关佳作,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说出作品的优劣,在比较中找到不足与优点,并要在比较中模仿,最后让学生再度修改自己的文章,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语文基础训练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也不容忽视,语文基础题主要是成语训练和病句分析、语言衔接、虚词的使用以及语段的句子补写和图文转换。对于语文基础题,要讓学生在做题中去归纳总结,比如,成语在于学生的平时积累,将所学所知的成语不断地积累,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再尝试分类整理。病句辨析题难度有时会很大,教师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拨开病句的迷雾,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言衔接和补写题需要让学生在训练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后互相补充,以期答案更丰富、更精准。图文转换题则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注意观察,表述的时候注意顺序,总之调动一切感官因素尽可能挖掘图文背后的丰富含义。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再使方法反过来指导做题,在如此反复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学的实践告知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领悟者。教师尽可能设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符合知识的获得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应用,如此往复使得记忆加深、能力提升。最主要的是要保持课堂的学习氛围热情高涨,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成就和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它们如同汽车的引擎,所以引爆课堂,扩展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学习也就不再是苦不堪言,而是痛并快乐着,学生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才不会因厌倦而放弃,因痛苦而找不到快乐的机缘。学习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成长,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千万种,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因为学生的进步也是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提升也是教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林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