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俏群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理解“怎样说”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方法。这跟“鱼”与”渔”的关系有着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注重方法,而方法的掌握不能只依靠老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从“学会”到“会学”,这样的教学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倡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想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拥有“渔”的技能,从而收获更多的“鱼”。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把“鱼与渔”分解为以下三步。
一、授之“渔”,整合教材,指导自学
语文学科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统一性。人教版教材编写特点也很显著,每一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编选课文,同一个题材的课文在各册反复出现,学生只要掌握了其中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类推到其他各篇课文。适当地整合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以五年级教材为例,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讲述的都是名人故事。学习这类课文的目标主要是能归纳文章的人物概括;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人物的品质。教学时,教师重点指导一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归纳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教学其他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到六年级上册学习同一题材课文时,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下册的学习方法,这时学生是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语文学习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精读与略读》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在研读了教材后,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一课调整到第一课之前。先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解读文本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掌握了这两种读书的方法后,就可以在以后不同教学阶段中,根据需要选择精读或略读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五年级下册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安排了“自主修改作文”,“习作二”安排的也是修改习作,只是前者重在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后者重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在教学时,笔者把这两课放在一起,由习惯的养成切入修改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学期伊始学习了习作修改的方法,利于学生对日后的習作进行自主修改,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水平。
二、运用“渔”,对话文本,自主解疑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在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学习。比如,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就可以运用略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以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主题是“世界各地”,安排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等课文。
学习课文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单元预习——回顾课外阅读,指导对《莫高窟》的学习,归纳文章写法,总结学法;读读本单元课文,找出与课文相似之处。这是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有利于从智力开发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构篇方式是“总-分-总”,以总起句统领全文,以总结句点明中心;使用了过渡段(句),层次分明;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具体。归纳出与课文的相似相通之处后,具体到学文,以《秦兵马俑》为例,学生对照要求自学,一是通读感知,即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二是再读理解,边读边想,在书上进行标注(自己的感受,疑问,评价等),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读书与思考解决所提的问题,自读自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录下来交流讨论;三是细读探究,找出文中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梳理问题精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自我开发、发展、完善的过程,是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意识的水平、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并进行比较分析,由此让学生懂得怎样提问题会更好。
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为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在自学要求中,笔者特意备注:从两方面即课文“说了什么”、“怎么说”,各梳理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如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兵马俑?课文怎样把兵马俑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以及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三、捕获“鱼”,内化应用,延伸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教师必须拓宽教学空间。五年级下册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也安排了“多种渠道学语文”,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领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因而,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中检验所学,完善所学。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性、创造性的最好体现。
学生经过前两步的学习积累,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课外阅读。在班上,每天阅读分为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在家,每天保证睡前阅读二十分钟。这个量是规定的,但读的内容可以自选,故事、小说、诗歌等等都可以读。还需要填写阅读日记,以表格形式进行统计、检查,要求家长签名。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家校联系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校,每天晨读一首古诗,诗句要么结合时令节气,要么围绕作者的专题。学生吟诗诵读,交流读诗心得,包括所了解的诗人资料、写作背景等。每学期围绕“我读书,我快乐”开展主题阅读,从《伊索寓言》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上下五千年》等。并根据所读书目,开展系列活动,比如“上下五千年,浓缩小舞台”的剧演;“我看曹操”辩论会;循环周记等。随着学生的年龄逐步增长,阅读量也逐步增大,自主阅读的能力也逐步增强。能够从最初简单地读故事,到有针对性地质疑解疑读,直至围绕一个主题或综合性的学习,探讨交流读书体悟,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得到同步发展,强化了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自育自学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的教学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