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月
摘要: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欣赏 欣赏习惯 欣赏特征
一、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賞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风筝的存在,变成了看风筝上的花纹。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上好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列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播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提高欣赏层次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唯一标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美术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欣赏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术欣赏的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等方面绚丽的火花,让美术欣赏教学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总之,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燕.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讨[J].成才之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