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标局
《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文 | 余标局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课程学习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会生活、健康生活。因此课程教学就应该依据这一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地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在生活中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白纸黑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知识的传播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而不再是单纯而枯燥的说教,《品德与社会》课程尤其要求如此。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时,就要注意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情境,从中引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取的事件和情境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生活,而应扩展到家庭、社区等更加宽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性意识。
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缤纷的网络世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可以出示正反两方面的真实事件。一方面要证明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如通过视频聊天和发电子邮件,小张可以和远在国外的朋友随时取得联系;另一方面要揭示网络所暗藏的危险,如某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某学生因网络交友不当而自身安全受到损害,等等。从这些学生可知可感的真实事件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其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同时树立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
再如在教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科学技术真神奇”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主题。如小李要从广州到北京,以前他坐普通火车需要30多个小时,旅途十分辛苦;现在乘坐高铁,只需要不到10个小时;如果乘飞机,3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旅途十分轻松舒适。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方便。这样的引入,能使学生感觉到神奇的科学技术就在自己身边,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由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科技、学习科技的热情。
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可见,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师应在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使品德课堂彰显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魅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包装袋知识、辨别区分商品以及如何进行维权。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超市,实地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并注意观察不同商品的包装袋上都有哪些信息。让学生把家中物品的包装袋带来,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通过实地购物,加之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讨论,学生轻松就掌握了看包装袋和商品说明书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购物判断力——哪些商品是合格的,哪些商品是更适合自己需求的。而在教学生进行购物维权时,可以通过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懂得在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比如可以打包装袋上的厂家电话,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或者到商品购买处要求退货、到工商所进行投诉等,由此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但这绝不是说要仅限于现实生活。教师应通过一些教学设计,适度引导学生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拓展他们的生活视野,逐步提高其社会化程度。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怎样看电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来当孩子,你来做家长”的活动。在活动中,选择一部分学生做“孩子”,另一部分学生做“家长”。“孩子”喜欢看电视、想看电视,这时你会对限制你看电视的“家长”怎么说呢?请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再请另外一部分演“家长”的学生讨论一下,是怎样的理由使得家长不希望孩子看电视。在两组学生的讨论和争辩中,学生会逐渐明白看电视的好处以及可能产生的弊端和问题,会慢慢理解家长限制自己看电视的真实意图。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到“如何正确看电视”的大讨论中,说说怎样看电视才能够既满足自己的愿望又能让家长和老师放心。
在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讨论和学习都是基于社会生活实践的,他们自然有着很深的感悟;而通过集体的体验和讨论,尤其是通过对“家长”角色的演绎,孩子们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家人的关怀,从而避免因自己想看电视家长却进行限制而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关于“怎样看电视”的讨论其实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亦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学生身边生活为基础,课程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都是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需要他们亲身去做,去探究,通过“动手动脑”去得出结论。因此,课程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外结合,体现综合化和开放性,让学生在探究拓展中,丰富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促进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七课“中国古代科学之光”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除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令人赞叹的发明创造,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智慧宝藏”这一话题。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查询网络,咨询家长等,会对中国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延续性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使他们知识面更广,思维更加活跃。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师应主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开展竞赛、组织活动以及学生自评、互评和个人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目的是展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激发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其个性化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说过:“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品德与社会》教学应遵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话题,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一个爱生活、会生活、积极进取的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