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7-03-12 08:25张丽华殷怡媛
关键词:控制能力攻击行为攻击性

张丽华, 殷怡媛

(1.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省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评定与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

张丽华1,2, 殷怡媛1

(1.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辽宁省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评定与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攻击性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意图,也可能是一种人格特质。当个体表现出攻击性时便产生了攻击行为。抑制控制是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是执行功能的重要成分。随着攻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进行探讨,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对攻击性和抑制控制的定义、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及两者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攻击性;抑制控制;停止信号范式

攻击行为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对财产、人际关系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给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带来情绪上的困扰。早期对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行为层面,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攻击行为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最初的认知层面研究多集中于探讨与注意之间的关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与注意相比,抑制控制与攻击性之间可能存在更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我们会将暴力冲动等攻击行为归因于行为控制问题。而作为执行功能核心成分的抑制控制,其主要功能便是抑制不恰当行为或与当前任务无关的行为的产生。Barratt指出,反应抑制能力缺陷会损害个体的社会功能并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①BARRATT E S, STANFORD M S, DOWDY L, et al. Impulsive and premeditated aggression: a factor analysis of self-reported acts[J]. 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1999, 86(2): 163-173.。已有研究也表明,至少对冲动性攻击而言,抑制控制不足是导致其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②CHEN C Y, MUGGLETON N G, JUAN C H, et al. Time pressure leads to inhibitory control deficits in impulsive violent offenders[J].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008, 187(2):483-488.。因此,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逐渐转向对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探讨。本文首先对攻击性和抑制控制的定义进行阐述,然后介绍抑制控制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研究范式,同时在对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攻击性和抑制控制

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攻击性的界定各不相同。尽管攻击性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研究者普遍认同攻击性涉及行为、认知和情绪三个方面。攻击行为是指有目的地对他人进行伤害且他人竭力避免的行为,包括对他人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伤害,或者侵犯他人财产等行为。可见,攻击行为具有目的性、伤害性、外显性、结果性等特点。以往研究集中于攻击行为,但从定义来看,攻击行为的“目的性”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因此,近年来攻击性的研究逐渐转向对不同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的探讨。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冲动性攻击和目的性攻击。冲动性攻击缺少计划,多由情境刺激导致。冲动性攻击者通常存在对刺激的反应抑制能力不足或容易对刺激形成潜在的反应倾向。目的性攻击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谋的攻击行为。目的性攻击者通常缺乏愧疚感且在情绪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抑制控制是指个体对优势反应或对已形成的反应倾向的抑制*LOGAN G D, SCHACHAR R, TANNOCK R, et al. Impulsivity and inhibitory control[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1):60-64.,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广义上的执行功能是指对思想和行为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与注意、规则运用、心理理论等多种功能的发展有关,主要涉及意识、思想控制和动作控制三个方面*李红, 高山, 王乃弋. 执行功能研究方法评述[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5):693-705.,是一种一般性的控制机制*沈德立. 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313-320.。而狭义上的执行功能通常就是指抑制控制。抑制控制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个体的情绪调节和社会能力等产生影响,个体间的抑制控制能力存在差异*朱海, 白学军, 郑志龙,等. 未成年犯与中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13, 33(4):355-360.。如果出现抑制控制功能障碍,那么个体在计划监控行为能力、认知灵活性、信息反馈等方面就会出现缺陷。

二、相关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兴起,研究者对抑制控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诸多有关抑制控制的理论。抑制控制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解释攻击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研究者对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还从侧面丰富了攻击理论,有助于攻击理论的发展和整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赛马理论

Logan 和 Cowan首先提出了独立赛马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两个相互独立且相互竞争的认知过程——反应过程(对刺激进行反应)和抑制过程(对停止信号进行反应),行为最终能否被抑制则取决于这两个过程完成的相对时间。两个过程完成的时间受三个因素影响:停止信号延迟、无信号反应时、对停止信号反应的平均反应时。该模型不仅提出了抑制控制过程的认知机制,还提出了抑制过程潜伏期的计算方法,即停止信号反应时可作为抑制控制的有效指标,对抑制过程的潜伏期进行估计*LOGAN G D, COWAN W B, DAVIS K A. On the ability to inhibit simple and choice reaction time responses: a model and a method[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performance, 1984, 10(2):276-291.。

之后神经生理学家发现,激活行为的神经网络与抑制行为的神经网络间存在相互作用*MUNOZ D P, SCHALL J D. Concurrent, distributed control of saccade initiation in the frontal eye field and superior colliculus[G]∥HALL W C, MOSCHOVAKIS A K.The superior colliculus: new approachesfor studying sensorimotor integration.[s. l.]: CRC Press, 2003:55-82.。也就是说,反应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神经基础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Boucher等人又进一步提出了交互赛马模型。该模型认为,当刺激呈现时反应过程被激活,当停止信号呈现时抑制过程被激活;抑制过程激活后会对反应过程进行抑制。如果反应过程完成前抑制过程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则个体会成功抑制行为的产生,若反应过程完成前抑制过程没有对其产生影响则行为产生。交互赛马模型认为,在开始阶段两个过程的加工是相互独立的,但当抑制过程被激活后两者便产生了交互作用,即抑制过程对反应过程产生暂时且强烈的干扰*BOUCHER L, PALMERI T J, LOGAN G D, et al. Inhibitory control in mind and brain: an interactive race model of countermanding sacca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7, 114(2): 376-397.。

(二)抑制控制人格模型

Gray认为,行为的发生与否由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决定。无论哪个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HOROWITZ M J. The psychology of fear and stress[M].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346-1347.。Gray还认为,激活系统的激活对个体人格维度中的冲动性产生影响。例如,过度激活的激活系统会使个体产生过强的行为反应倾向,并表现在个体的冲动行为之中。因此,高冲动性个体在面对一个趋避冲突时更倾向于做出趋近反应*AVILA C, PARCET M A. Personality and inhibitory deficits in the stop-signal task: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ay’s anxiety and impulsivi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1(6): 975-986.。抑制系统的激活则会阻止个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在抑制攻击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赛马理论中提到的无信号反应时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反应倾向的指标,即无信号反应时越短个体的反应倾向越强。在Gray的理论中激活系统与个体反应倾向的建立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无信号反应时越短,表明个体的激活系统越强大*CHEN C Y, MUGGLETON N G, JUAN C, et al. Time pressure leads to inhibitory control deficits in impulsive violent offenders[J].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008, 187(2): 483-488.。

该模型认为,当抑制系统没有被充分激活时个体的抑制能力不足,当激活系统被过度激活时则会导致个体产生冲动性行为,此时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产生缺陷。根据该模型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个体产生的冲动型暴力行为反映了其抑制控制能力的不足。

(三)暴力抑制机制

Blair对冲动行为抑制机制的解释与Gray相似,他认为存在一个暴力抑制机制,该机制可以被“不幸线索”激活,使个体撤销反应从而阻止攻击行为的产生。Blair还认为,个体撤销反应是为了避免这些线索带来的消极反馈(如悲伤的表情等)。当攻击者看到被攻击者露出悲伤的表情或者流泪时会停止攻击*BLAIR R J R.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ity: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path[J]. Cognition, 1995, 57(1):1-29.。同时,Blair指出,暴力抑制机制并不是唯一控制行为的认知机制,其他认知机制(如执行功能等)将最终决定个体的行为。例如,在一个攻击的情境中,即便暴力抑制机制被激活,攻击者仍可能继续实施其攻击行为,这是因为其他认知机制激活的强度要大于暴力抑制机制激活的强度,即个体继续其攻击行为的意愿比撤销攻击行为的意愿更强烈。可见,攻击行为是否停止与暴力抑制机制激活的强度有关。只做出伤心表情的个体与不停尖叫并大声哭喊的个体相比,后者会引起攻击者更大强度的暴力抑制机制的激活,使攻击者撤销攻击行为的想法更强烈*BLAIR R J R.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ity: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path[J]. Cognition, 1995, 57(1): 1-29.,攻击者更有可能停止其攻击行为。

(四)抑制控制的数学模型

在使用停止信号任务研究抑制控制能力时,Lyman发现被试对当前任务反应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其之后反应的正确率。因此,Lyman认为,个体能否成功地抑制当前行为会影响个体抑制之后行为的能力,并且这种抑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个体行为能否产生由抑制控制资源的使用量来决定:成功抑制行为需要尽可能多的抑制资源,并且尽量少地对之前刺激做出反应。Lyman还认为,抑制活动会引起前额皮层的周期性激活,从而影响个体对之后行为进行抑制的程度。因此,该理论假设存在一个由执行监控和下行控制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可以用来解释抑制后效应现象。在反应条件下,反应神经组群激活水平达到某一固定阈限时就会产生行为;在抑制条件下,抑制神经组群逐渐被激活,但是最终的行为产生与否则还取决于停止信号延迟。抑制神经组群被激活的同时位于前扣带回区域负责监控的神经组群也被激活,该神经网络的作用是对抑制神经组群和反应神经组群不同时间进程的冲突进行调节。而前扣带回的激活导致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前额叶皮层周期性激活会影响个体之后的行为。

该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个体由于老化所引起的行为抑制能力减弱,以及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所导致的行为抑制障碍*LYMAN K, ANGUERA J, GAZZALEY A, et al.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human inhibitory control[J]. BMC neuroscience, 2010, 11(1):1.。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抑制控制的认知及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探讨,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有迹可循的理论框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抑制控制理论的日益完善加深了我们对抑制控制的认识,在丰富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抑制控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三、研究范式

测量抑制控制时主要使用的是实验法,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抑制控制的实验研究范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最常用的两种实验范式是停止信号任务和GO-NOGO任务。

停止信号范式以Logan的赛马理论为基础,适用于对反应抑制进行实验室研究。在该范式中,当刺激呈现时要求被试尽快对刺激做出按键反应;但在少数试次中,刺激呈现后又会呈现一个停止信号(通常为声音刺激),此时要求被试不对刺激做出反应。停止信号任务的目的是要求被试对已经启动的行为或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抑制。一般来说,被试的抑制控制能力与停止信号出现的时间间隔成反比:随着停止信号延迟的增加,被试成功抑制反应的概率降低,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概率提高。该范式的特点是可以估计抑制过程的潜伏期。

对抑制控制进行实验室研究的另一常用范式是GO-NOGO任务,该任务通常包含两类刺激——高频刺激和低频刺激。被试只需要对高频刺激做出反应,对低频刺激则不做出反应。高频刺激的呈现以及被试对高频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会使个体对刺激形成一种反应习惯或反应倾向;当低频刺激出现时被试要抑制这种已形成的反应习惯,也就是不对刺激做出反应。因此,该范式考察的是个体对已经形成的优势反应进行抑制的能力。

研究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和冲动性时,能更客观准确地对变量进行测量和估计。这两种范式有其共同之处:均要求被试对“go”信号反应,对“stop”信号不作反应。但是停止信号任务中的“stop”信号是刺激之后呈现的停止信号,而GO-NOGO任务中的“stop”信号是呈现的小概率刺激。被试在“go”信号出现时需要做出按键反应,这一过程包括了对信号的探测、对反应的选择以及对反应的准备三个阶段。被试在“stop”信号出现时要抑制对信号做出反应,这一过程包括对停止信号的探测和对反应计划的抑制两个阶段。Gray的理论认为,“go”信号导致激活系统的激活,使个体对刺激信号做出反应;“stop”信号导致抑制系统的激活,抑制个体对刺激信号做出反应。

Ramautar等人的研究发现,被试的“go”反应时与停止信号的出现概率成正比,即停止信号出现的次数少时被试对“go”信号的反应时短*RAMAUTAR J R, SLAGTER H A, KOK A, et al. Probability effects in the stop-signal paradigm : the insul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ailed inhibition[J]. Brain research, 2006, 1105(1): 143-154.。因此“go”反应时可以看作被试主导反应倾向的指标,且主导的反应倾向越强烈,“go”信号的反应时越短*LOGAN G D, On the ability to inhibit thought and action: a users’ guide to the stop signal paradigm,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attention, memory, and language[M]. Carr,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 US 1994:189-239.。Logan的研究也发现,高冲动水平被试的反应时要显著短于低冲动水平被试的反应时*LOGAN G D, SCHACHAR R, TANNOCK R, et al. Impulsivity and inhibitory control[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1): 60-64.。

尽管停止信号范式和GO-NOGO范式都可以用“go”反应时来表示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但是这两个范式也是有差别的。在停止信号范式中,“go”信号与“stop”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人为调控,GO-NOGO范式中的时间间隔则固定不变。因此停止信号范式可以对抑制控制的潜伏期进行估算。Chen等人在使用GO-NOGO范式研究冲动型暴力犯的抑制能力时发现,尽管与控制组相比冲动型暴力犯的N2波波幅更低(即冲动型暴力犯的反应抑制能力存在不足),但是两组被试在行为层面(即“go”信号的反应时)上并无差异。这也就是说,GO-NOGO范式无法对抑制控制的潜伏期进行测量*CHEN C Y, TIEN Y M, JUAN C H,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impulsive-violent behavior: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 Neuroreport, 2005, 16(11):1213-1216.。

抑制控制的另外一些常用的测量方法还有侧抑制任务、Stroop任务及其变式、Simon任务、反向眼跳任务、刺激反应一致性任务等。不同实验范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选取适合的研究范式。

四、研究进展

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时发现,已有诸多研究证实攻击性与抑制控制之间存在联系。例如,Logan等人的研究发现高冲动性个体的停止信号反应时长,这表明了高冲动性个体抑制控制能力的不足*LOGAN G D, SCHACHAR R, TANNOCK R, et al. Impulsivity and inhibitory control[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1): 60-64.。LeMarquand等人的研究发现攻击性青少年在行为抑制方面存在缺陷*LEMARQUAND D G, PIHL R O, YOUNG S N, et al. Tryptophan depletion,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disinhibition in aggressive, adolescent males[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998, 19(4):333-341.。但也有研究认为攻击性可能与抑制控制无关。Enticott等人对暴力犯的攻击行为与行为抑制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暴力犯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ENTICOTT P G, OGLOFF J R, BRADSHAW J L, et al.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a lack of behavioural inhibitory control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on[J]. 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 2007, 17(3): 179-183.。Che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冲动型暴力犯与正常人的“go”反应时并无差异*CHEN C Y, TIEN Y M, JUAN C,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impulsive-violent behavior: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 Neuroreport, 2005, 16(11):1213-1216.,但Chen认为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没有规定反应时间限制。在之后的研究中,Chen等人将时间限制作为一个变量加入实验后发现冲动型暴力犯的抑制控制能力明显降低。这表明,冲动型暴力犯应对时间压力的能力存在不足,因此冲动暴力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前额皮质调节功能的障碍有关,且这些区域与个体对消极反馈的情绪反应相关*CHEN C Y, MUGGLETON N G, JUAN C, et al. Time pressure leads to inhibitory control deficits in impulsive violent offenders[J].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008, 187(2): 483-488.。同时还说明个体在时间压力情景中可能会形成一种冲动型的反应模式,即对刺激信号反应速度快且行为不易停止。该研究结果表明,冲动型暴力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如时间压力)下会出现抑制控制障碍,这或许也可以解释Enticott的研究结果。Beier等人以不同特质攻击水平者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发现,高特质攻击者具有较高的行为冲动性并且其反应抑制能力不足,同时与反应抑制相关脑区(前辅助运动区和运动皮层)的激活水平降低*BEIER D, SPOHN G, RAPPUOLI R, et al. Inhibitory control and trait aggression: neural and behavioral insights using the emotional stop signal task[J]. Neuroimage, 2013, 79(6):264-274.。Verona等人的研究也发现,攻击行为与抑制控制加工的减弱相关,当面对威胁情景时这种相关更显著*VERONA E, BRESIN K. Aggression proneness: transdiagnostic processes involving negative valence and cognitive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15, 98(22):321-329.。

国内对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方小平等人的研究发现,攻击型初中生的抑制控制能力要比非攻击型初中生的抑制控制能力差*方小平, 何华. 外部攻击型和关系攻击型初中生执行功能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12(1):129-134.。朱海等人对未成年犯和中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进行比较发现,未成年犯的信号反应概率与停止信号延迟呈正相关,未成年犯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长于中学生的停止信号反应时,而且无信号反应时显著短于中学生的无信号反应时。这表明,与中学生相比,未成年犯的抑制控制能力存在不足*朱海, 白学军, 郑志龙,等. 未成年犯与中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13, 33(4):355-360.。还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影响其内隐攻击性*阿荣. 青少年抑制控制与攻击性关系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2):83-86.。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已对抑制控制进行了ERP层面的研究,但在抑制控制有效指标的确定上存在分歧。Smith等人认为,P3波可以反映个体对有计划的反应进行抑制的能力*SMITH J L, JOHNSTONE S J, BARRY R J, et al. Response priming in the go/nogo task: the N2 reflects neither inhibition nor conflict[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7, 118(2): 343-355.。Lansbergen 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停止信号反应时长的被试比停止信号反应时短的被试的P3波波幅更小*LANSBERGEN M M, BOCKER K B, BEKKER E M,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stopping and self-reported impulsivity[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7, 118(9):2089-2103.。但Van Boxtel等人的研究却发现快速抑制组被试的N2波波幅比缓慢抑制组被试的N2波波幅大*VAN BOXTEL G J, DER MOLEN M W, JENNINGS J R, et al. A psych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inhibitory motor control in the stop-signal paradigm[J].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01, 58(3): 229-262.。Lamm使用GO-NOGO范式评估高、低焦虑水平攻击性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低焦虑水平的攻击性儿童和正常儿童的N2波波幅比高焦虑水平的攻击性儿童的小*LAMM C, GRANIC I, ZELAZO P D, et al. Magnitude and chronometry of neural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subtypes of aggressive children[J]. Brain and cognition, 2011, 77(2): 159-169.。因此,对N2波和P3波与抑制控制间的关系有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五、小结与展望

迄今为止,抑制控制的理论建构和大量实证研究已取得了丰富成果。抑制控制的探究加深了人们对认知领域的认识,研究者对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关系的探讨也已从最初的行为层面发展到认知神经机制、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但是在两者关系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多以某类特殊群体(如冲动型暴力犯等)为被试,少有以正常人为被试进行研究。尽管普通人不存在一些病理上的缺陷,但其攻击行为仍可能与抑制控制能力有某些关联。因此,今后在对特殊群体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将被试群体扩展到正常个体。其次,抑制控制的ERP研究旨在从初始阶段入手来探讨攻击性与抑制控制间的关系,但以往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实验设计、被试选取、测量方法的选择、采用的实验范式等因素有关。

综上,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可以在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人格类型和涉及的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做深入探究。不仅要在实验室中探讨两者的关系,还要将这种探讨延伸到应用领域,探讨不同人格特质、不同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抑制控制的理论基础,还会在人际交往、个体心理健康和预防犯罪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张秀红〕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Zhang Lihua1,2, Yin Yiyuan1

(1.SchoolofPsychologicalScienc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2.Liaon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hildrenandAdolescentsHealthyPersonalityAssessmentandCultivation,Dalian116029,China)

Aggression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 kind of intention and also may be a kind of personality traits. Aggressive behavior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show their aggression. Inhibitory control is the inhibition of pre-potent respons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ecutive fun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gressive research and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researchers begin to explore the aggression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issue. This review will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some related research paradigm of aggress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We als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ion and inhibitory control. Finally, we make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aggression; inhibitory control; stop-signal paradigm

10.16216/j.cnki.lsxbwk.201702036

2016-08-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中生自尊发展与培养研究”(11YJA190023);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青少年攻击性与自尊发展关系研究”(L14ESH001);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项项目“高中生自尊认知机制及其对学业自我概念、学习成绩影响研究”(ZJ2013027)

张丽华(1964-),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与人格发展研究。

B848

A

1000-1751(2017)02-0036-06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