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宜 冰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论相扑在日本社会的发展
李 宜 冰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相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是日本诸多搏击技艺中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现已成为日本一项最具民族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被誉为“国技”。笔者研究重点并非局限于相扑作为竞技体育的历史,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发展变迁史。研究目的在于明确相扑自出现之日至江户时代的历史及日本运动文化的特点,研究的相关研究资料主要包括酒井忠正所著的《日本相扑史》和铃木要吾的《相扑史观》等。
庆典相扑;武家相扑;神事相扑
相扑于皇极天皇元年(642)首次出现。据《日本书纪》记载,为招待百济使者,天皇召集健儿,令其进行相扑表演。元正天皇养老3年(719),首次设立“拔出司”一职,此职位相当于后来的“相扑司”,这说明当时的相扑相关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了。
到了圣武天皇时期(724—749),天皇下令从全国召集相扑手,由于宿祢相扑故事的缘故,每年7月7日七夕庆典仪式上,都会在宫中紫宸殿前庭举行御览相扑活动,这也是庆典相扑的起源。当时,天皇会在七夕之日令文人作七夕之诗,而作为赋诗仪式的余兴,同时进行相扑表演。直至平安朝桓武天皇延历十二年,将相扑表演列为惯例,每年7月宫中举行表演,后逐渐形成固定制度,发展成为“相扑节”。《内里式》(制定宫中仪式的职书)中,于弘仁十二年(821),制订了“相扑节”的具体制度,最初在7月7日七夕当天举行,到了弘仁年间,转为7月中旬举行,后来变更为7月下旬举行。平安末期,定在8月举行。
随着相扑节会日渐盛行,大赛前2—3个月,左右近卫府便开始向各国派遣相扑使者,寻找相扑技术优秀的冠军竞争者。这种使者被称为“相扑部领使”,甚至还发生了两个使者互相争夺同一个相扑手的事件。天皇下令要求各地方的国司、群司推荐刚强勇敢的相扑手,如若违反命令甚至会处以刑罚。
庆典相扑与现代相扑的不同之处在于,庆典相扑不设“土俵”(相扑比赛标准场地,直径4.55 m圆形场地)和“行司”(裁判)。庆典相扑设有“立会”一职,左右近卫府各出两人,安排比赛,只为服务职位,不行使现代相扑中“行司”一职权利。比赛不设比赛场地,只在一片开阔地上一决胜负,以放倒对手或使其手或膝盖触地即为胜利。相扑手都属于左右近卫府,为了决定其职位、名次,相扑节前日会在各近卫府进行“内取”预选赛*出羽海智敬·向坂松彦.大相撲を見るための本[M].东京:同文書院,1985:100-102.。左右近卫府分别比赛,最后两府胜出选手进行决赛。第一名称为“最手”(即现代相扑的大关),第二名称为“胁”(即现代相扑的关胁)。当时已经存在抗议制度,称为“论”。当对胜负裁决持有异议时,左右近卫府的次将可以申请“论”。这时,天皇作为审判部长,听取双方申辩,进行裁决。此裁决称之为“天判”,无人能够反驳。以豪华壮丽为荣的庆典相扑,于高仓天皇承安四年(1174)七月二十五日举行了最后一次活动。时值源平之战,政权转交至武士手中,庆典相扑仪式最终被废除。虽然在此之前庆典相扑也有因天灾、事变而暂停举办的时候,但庆典相扑作为“三度节——相扑节、射礼节、骑射节”之一,早已成为宫中重要仪式。古代的庆典相扑,大体确定了现代相扑技巧的基本形态,其形式与内容都和现代相扑大致相同。
随着规则日趋完备,相扑手的地位逐渐固定下来,相扑运动也日渐职业化。伴随着日本社会进入战火纷飞的武家社会,分散各地的相扑手们,也在乱世之中抓住机遇纷纷成为武士。就像武士通过刀枪武艺获得功劳一样,擅长相扑的人们也依靠自身武艺获取官职,参加战斗。随着政权被转移到武士阶层手中,相扑不但是锻炼武士能力的一门武艺,同时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在武士阶层中广受欢迎。
镰仓幕府成立后,幕府热衷于举办各类相扑比赛,有时还会举行有将军观战的“御览相扑”。“御览相扑”没有“庆典相扑”那种豪华壮丽的仪式,武士们可以磨炼厮杀技巧,在将军面前进行竞技表演。源赖朝就很喜欢相扑运动,总是将武将聚集起来,在镰仓的鹤冈八幡宫以祭祀仪式的名义举行相扑比赛*池田雅雄.相撲の歴史[M].东京:平凡社,1977:200.。
镰仓末期至室町时代的300年间,统治阶级沉迷于游乐技艺(如花道、茶道、音曲、舞蹈等),各类相扑比赛均被禁止,可谓是相扑历史的“黑暗时代”(1338—1573)。
到了战国时代,相扑在武士之间备受追捧。其中,织田信长、长曾我部元亲、蒲生氏乡等武将都喜欢相扑运动,经常在打仗间隙举办各类相扑比赛。当时武将们很重视相扑运动,甚至出现了雇佣力士的风俗。
室町时代末期,以浪人为中心的职业相扑非常成熟,在京城附近也能看到进行巡回比赛演出的相扑组织。宽正五年(1464)出现了劝进能剧,同时与之类似的“劝进相扑”(为化缘而进行的相扑)也登上了舞台。
关于神事相扑最早的记载是在神龟二年(725)。当时各个诸侯国遭遇旱灾,作物歉收,人民生活艰苦。于是圣武天皇便向伊势神宫为首的21座神社进行祈愿。次年作物丰收,作为回礼,天皇下令在各个神社举行相扑比赛祭拜众神。之后在平安时代,朝廷依旧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此时相扑、舞乐、骑射、赛马等均已成为祭祀典礼的惯例活动。
镰仓时代,在奈良、春日、若宫等地“神事相扑”兴起。全国各地的神社祭祀典礼中,“土地相扑”和“业余相扑”作为“神事相扑”也逐渐兴盛起来。江户时代,“神事相扑”日渐兴盛,“神事相扑”里的相扑好手会被送去参加比赛,因此诞生很多厉害角色。不但中央举行各类相扑比赛,处于底端的百姓也进行各类相扑娱乐活动。同时由于“庆典相扑”被废除,回到故乡的相扑手们,成为各地相扑活动的中流砥柱,将“神事相扑”发扬光大,而这类相扑团体也是后来“劝进相扑”形成的基础。
战国安土·桃山时代,相扑备受武士阶层推崇。与此同时,地方的职业相扑不断成熟,甚至开始了全国巡回比赛。德川时代,政权中心转移到了江户,“劝进相扑”愈发兴盛,各地纷纷举行比赛,地方大名之间也流行雇佣相扑力士。职业“劝进相扑”兴起于室町时代末期,兴盛于德川时代。德川时代中期的宝历年间,出现了“相扑会所”这种相扑组织。这说明现在的相扑组织、制度模式是江户时代“劝进相扑”的延续*宮本徳蔵.力士漂泊相撲のアルケオロジー[M].东京:小沢書店,1985:89-100.。
原本“劝进”是一种为神社或者寺院募集修缮资金的活动,与室町时代盛行的“劝进田乐”和“劝进猿乐”类似,自然相扑会以“劝进”的名义举行比赛,但不知从何时起就变成单纯的盈利性表演。
另一个影响“劝进相扑”的是“田野相扑”。“田野相扑”是战国时代盛行在京都附近的一种活动。各大名为了能雇佣到强壮的相扑力士,在原野上划定场地,对进行前来应征的人进行测试。地方职业相扑手有时为了提高自身实力,会分文不取参加比赛,但这种比赛原本与旧神社寺院毫无瓜葛。不知何时起“田野相扑”开始向观众收取钱财,在形式上趋近于“劝进相扑”。
(一)京都劝进相扑
“京都劝进相扑”兴起于丰臣秀吉在位的安土·桃山的文禄年间(1592—1595)。宽永二十一年(1644)十一月,山城国爱穴郡田中村千菜寺住持得到许可,重新修建寺内八幡宫,并于次年即正保二年六月举办相扑比赛,这是“京都劝进相扑”的开端。比赛地点在下鸭会式(京都市左京区下鸭神社糺之森),比赛时间为10天。元禄十三年(1700),著名的“高野原相扑”在糺之森的高野原赤宫举办。《相扑大全》里记载的“高野原相扑”力士等级榜是最古老的排行榜,里面记载的“片男波空右衙门”这个名字就是现在的相扑界名门“片男波”一门。
正保到元禄这55年间,政府禁止举办“劝进相扑”,主要因为当时这些活动的举办人不仅是力士,还有很多专职的“相扑浪人”,他们身上仍残留着战国时代的粗暴野蛮,在相扑公演期间斗殴不断。政府先在江户下发禁令,随后大阪、京都也相继下发禁令。到了40年后的元禄年间,京都、大阪、江户才再次被允许举办相扑比赛。看到法令放松,地方代表纷纷上书,如:元禄十二年的冈崎村天王寺神社,元禄十四年的东寺以及宝永四年的朱雀村等地的代表,纷纷表明各自举办“劝进相扑”的理由希望重新开始比赛。自此“劝进相扑”逐渐放宽,每年都会在二条川原定期举行比赛。
(二)大阪劝进相扑
大阪最早的“劝进相扑”起源于元禄十五年三月的堀江新地。大阪的“劝进相扑”与劝进的意义完全无关,主要以祈求土地的开发与繁荣为目的,金钱味较足,因此被禁止了一段时间。正德四年(1714)到享保年间,大阪堺市的浪人和相扑手商量决定向政府提出申请,希望再次举办“劝进相扑”。这个时候不管是职业相扑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成为“劝进相扑”的发起人,但在享保四年(1719)小川龙之助成为发起人后,政府便颁布法令禁止职业相扑手和业余爱好者举办相扑比赛。
来自大阪附近的纪州、赞州以及泉州等地的力士在大阪的繁华商业地带公演广受欢迎,得到关西地区富商的支持,大阪相扑转眼间成为规模宏大的职业性“劝进相扑”。大阪的“劝进相扑”从元禄末期到正德、享保一直发展兴旺,是三都(大阪、京都、江户)中发展最为兴旺的,组织与制度也日趋完善。大阪也成为日本相扑中心,每年来自各地的相扑团体在此一决高下。
(三)江户劝进相扑
宽永元年(1624)明石志贺之助在四谷盐町参加的相扑比赛成为江户“劝进相扑”的开端。德川初期至中期,只有一些地方团体在江户举行相扑比赛,相扑并没有像大阪、京都的“劝进相扑”那样盛行起来。直至元禄十三、十四年左右,江户相扑的参赛者都为其他地方出身的力士,且多为无法在大阪胜出,只能到江户充老大的相扑手。虽新城镇江户相扑盛行,但存在诸多弊端。每逢比赛,浪人与侠客就会发生争执,出现假装捐款给神社、寺院,强行敛财的“伪劝进相扑”。庆安元年(1648)二月,幕府虽同时禁止了“伪劝进相扑”和“街头相扑”,但同年幕府又以巩固浅草三十三间堂地盘之名,派遣为期6天的相扑比赛管理员,以禁止捐款作为条件,准许举办比赛。之后人们忘记禁令的条件,江户市井又开始流行募捐相扑,但因缺少职业相扑手参赛,缺少亮点,宽文元年(1661),幕府再次出台禁止相扑法令,此后30年间,“劝进相扑”销声匿迹。
元禄二年(1689),因浅草三十三间堂失火,地盘转移到深川,故幕府又准许其进行巩固地盘的相扑比赛。以此事件为导火索,江户市内又开始流行起“街头相扑”,纷争四起。因此元禄七年(1689),第三次颁布禁止令。此次法令只明文禁止举行“街头相扑”,并未涉及“劝进相扑”,相当于保护了职业相扑手。安永二年(1773)出台如下法令:只有职业相扑手才能在场地设入口,收取进场费。以“野相扑”“街头相扑”之名举行的相扑比赛不可以收取任何费用。即政府准许举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相扑比赛,“劝进相扑”的基础终于固定下来。虽失去“劝进”本意,但比赛仍以“劝进相扑”之名举行。此时的“劝进相扑”是以职业力士为主要参赛者。
以关东、东北地区为中心的江户力士,上行至京都、大阪地区,备受瞩目,宽保三年(1743),源氏山、绿川等江户力士到大阪参赛*日本相撲協会博物館運営委員監修.近世日本相撲史:第1巻[M].东京:棒球杂志社,1975:363-392.。宝历、明和年间,江户相扑界强手辈出,加上“年寄制度”、相扑会所组织、制度开始调整,国家中心由京都、大阪,转移至幕府脚下江户。因此,明和时代以后,京都、大阪有实力的力士都须南下江户,参加大江户相扑比赛,力求扬名天下。
大阪、京都的相扑等级分东西两部分,横向印刷在两枚木板上,而自宝历七年(1757)开始,江户开始把等级纵向印刷在一块木板上,别具一格,实现了名副其实的相扑江户中央化。
深川的八幡宫最先成为江户“劝进相扑”的固定比赛场地。主要承办了宝历七年(1757)至明和四年(1767)间的比赛。当时幕府希望借此举带动当地经济,故批准其成为比赛场地,除此之外,还有浅草藏前八幡社、芝神明社、神田明神3个比赛场地,至明和五年九月才首次在本所回向院举行比赛。安永元年(1772)至宽政年间,市谷八幡社、西久保八幡社、市谷长龙寺、深川三十三间堂、本所一目、深川八幡御旅所、深川御船藏前、芝爱宕山等都承办过相扑比赛。宽政以后的文政时代,回向院是主要比赛场地,偶尔也会到深川八幡社、浅草御藏前社、神田明神社等地举行比赛。天保四年二月在茅场町药师宫举行了最后一次的比赛,从天保四年十月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固定在回向院举办比赛,直到明治四十二年一月为止,76年来一直将回向院当作相扑比赛的固定场所。
自江户安永七年(1778)春季起,相扑比赛日程定为10个晴天。“幕内力士(排行靠前等级力士)”只参加前九天的比赛,第十天的闭幕比赛只有“幕下以下(等级靠后)”级别的力士参赛。
宝历至天明年间,江户劝进相扑基础日趋巩固,至此日本相扑中心由大阪完全转移到江户。全国力士均聚集至江户,大力士辈出,为招人眼球,大关称号授予过度。此外,虽有排行顺序,但不会因为上场比赛的成绩重新排序,所以赛程安排极不合理。大名雇佣力士实则振兴了相扑产业,但也阻碍了合理化排名。即雇佣力士的各藩会暗自施压,有碍合理排名。
虽存在压力,但江户“劝进相扑”日趋合理,到了幕府末期,比赛中的所有弊端都得以改正。大关再也不是吸引人眼球的招牌,排名顺序也会充分考虑到上一场比赛成绩,东西部参赛人员分布不均时会果断替换选手保证平衡。
江户虽成为日本“劝进相扑”的中心,但京都、大阪的力士团体仍保持惨淡经营。其他地方力士也会以京都、大阪为跳板,经过学习一旦崭露头角,便会立即拜入江户某位相扑经纪人门下。
宽政年间,江户“劝进相扑”达到历史鼎盛时期,宽政直至幕府末期,将军共进行7次“御览相扑”。足以证明江户幕府为促进相扑繁荣提供相当大的推动力,相扑的兴盛与幕府密不可分。
江户后期的嘉永四年(1851)春季相扑赛上,首次爆发了罢赛运动,称之为“嘉永事件”。当时,美国、英国舰队登陆,威胁日本,要求通商,幕府不以为意。而享受了德川幕府300年太平盛世的江户市民,并不在意外国舰队一事,只一心沉迷于相扑春季赛之中,东部大关——剑山,西部大关——镜岩,两大豪门选手的对决让赛场热血沸腾。比赛第五日,突然爆发丑闻,百余名本中相扑力士(按当时等级,分为本中、相中、前相扑三个级别,取得两轮胜利即可晋一级)团结一致,一人都没有登场。当时相扑极为盛行,立志成为相扑力士的人激增,前往相扑馆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仅前相扑级别中的本中就超过百人。原因是有的选手隔一天登场,有的选手隔两天才能登场,运气不好的隔三天才有机会登场。登场次数减少,成名也会变得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前横纲选手,时任检查年寄的秀之山隔天便安排自己得意门生荻之森和赤沼登场,而其他的新弟子三天才能登台一次。本中向回向院念佛堂揭发秀之山的专横行为,回向院念佛堂勒令秀之山及相扑会所进行反思。而以秀之山为首的相扑会所无视其要求,跳过本中力士,直接选择前相扑和相中级别的选手参加比赛。百余名本中力士听闻此消息,谋划了杀死秀之山脱身逃走之计,于是开始做好逃走准备,手持竹矛向相扑会所逼近。而之前一直持乐观态度的会所干部惊异于大家的怒气,说服秀之山前往念佛堂,承诺同意本中的要求,才避免一桩惨案发生。
(一)初期的大名雇用力士
战国时代大名角逐、争相雇用力士,织田、富臣、大友、长曾我部等力士全部都是大名雇用的家臣。相扑原本只是一种武技,所以很少有人凭相扑出名。后来,有很多大名会雇用一些优秀的相扑力士到家里培养。弓术、枪术、马术都可作为武士竞选时的一技之能,相扑也作为一项技能被列入其内。这种选拔在庆长、元和及德川时期比较盛行,这些力士被称作相扑团。
鸟取蕃的池田仲爱好相扑,雇用了许多相扑众。庆安三年(1650)的工资薄(支配帐)如下所示:
相扑众*高橋義孝監修.大相撲の事典[M]. 东京:三省堂,1985:234-250.
8人支付70袋米 黑柳茂右卫门
5人支付50袋米 渡边勘太夫
5人支付小判10两 熊谷五郎兵卫
3人支付20袋米 二见三郎兵卫
同上 筑屿关右门
二见三郎兵卫由相扑众转行成为船头众。万治元年(1656)的工资薄(支配帐)如下:
4人支付20袋米 小野兵左卫门
同上 矶野忠太左卫门
同上 菅南杢兵卫
同上 荒钟关右卫门
其中,荒钟关于万治三年(1658)转职为山奉行。从他们转换职业及拥有自己名字的角度上看,相扑团与武士身份相同,享受与各位家臣同等待遇。庆安年间,一个叫石井的富商将这些职业相扑手召集起来,在蜘山举行了“劝进相扑”比赛。石井在那任命了“相扑庄屋役”,负责监管职业相扑比赛。鸟取藩内除了相扑众外还有以家老名义雇用的力士。
加贺前田藩以武士待遇雇用力士外,还以足轻级待遇雇用力士,宽永十一年规模已达到50人之多,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相扑町”。
自文禄、庆长起直至宽永年间,各大名之间的相扑比赛十分流行,被雇用享有武士待遇的力士也不在少数,大名也在职业相扑比赛中雇用优秀力士,不仅在家中进行比赛,还与其他藩力士竞技。此时相扑已脱离武术范围,成为大名的娱乐活动。
(二)中期的大名雇用力士
正保元禄年间,幕府禁止举行“劝进相扑”,所以大名对相扑的热情随之消减,雇佣力士也逐渐减少。由于解禁“劝进相扑”之时正值元禄文化鼎盛之际,相扑比赛中禁止穿着丝绸,所以护裆裤带的制作愈加豪华,大名们又恢复了往日对相扑的热情,各藩大名又都开始雇用力士。但与德川初期大名雇用力士性质不同,初期大名雇用身怀相扑绝技的武士充当相扑众,再雇用职业力士,享受家臣同等待遇。江户中期,各藩以培养职业力士为主,再赞助优秀的力士,雇用其成为抱力士。大名还会雇用其他藩地的相扑能手,有时还会接受其他藩地进贡的力士以此激励自己手下的力士。大名也会派出力士参加三都(京都、大阪、江户)的“劝进相扑”比赛,同时与相扑经纪人联系,将有潜力的力士招至自己麾下。如果力士取得“关取”称号,大名便雇用其成为真正的抱力士。
他们与之前享受家臣待遇的抱力士不同,即所谓的“御抱力士”。他们以接受各藩地提供的赞助为主,与只靠赚取出场费方式的情况相比有显著不同。
推崇相扑的藩地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与藩主对相扑的喜爱程度不无关系。元禄至天宝年间,有名的相扑藩国包括济州德川、尾州德川、高松的松平、平户的松浦、鸟取的池田、明石的松平、熊本的细川、姬路的酒井、庄内的酒井、奥洲南部等,这些藩都雇用了许多有名的力士。
(三)后期的大名雇用力士
宝历、明和、安永、天明年间,相扑中心逐渐由大阪转移到江户,相扑组织、制度也确立起来。于是,江户每年两次的“劝进相扑”比赛成了全日本力士的考场,根据其比赛成绩调整其排名。这时大名雇用的力士不再等同于家臣,均为职业力士。大名为了能够雇用到比赛成绩优异的力士,在相扑中心——江户的争夺愈加激烈。
总之,对于举办方来说,虽然雇用力士的大名是难得的支持者,但是举办方也给他们施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但德川时代中期和后期时,大名主要希望雇用力士在“劝进相扑”比赛中出场,所以不会无节制地借出抱力士。
初期与中后期的抱力士待遇差异相当大,初期相扑众的待遇比中后期的抱力士待遇好得多。时代不同,抱力士的俸禄也不尽相同,力士级别不同,待遇亦有所不同,由初期的4人赞助变成中后期的两人赞助。
相扑是日本最古老的传统体育文化。本文探明了相扑这种体育文化的变迁历史:在大和、奈良、平安时代贵族社会中,其作为宫中的一种仪式的发展状况;镰仓、战国、安土、桃山江户时代其在武家社会中作为武士阶级的一种技能得以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商品货币经济打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模式,职业相扑开始出现,最后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
〔责任编辑:徐昭峰〕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mo in Japanese society
Li Yi-b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Sumo is a traditional Japanese sports culture. A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sports, there is a fixed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sports culture in Japan. This study is not limited to focusing on sumo as a competitive sports in history , but as a cultural histo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 in Japanese society. First, this paper aims to define the date of occurrence of the Sumo and the Edo period of Japanese histor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Related research data in this study includes Sakai “History of Japanese Sumo” and Suzuki’s “Sumo History”.
the celebration sumo; Buke sumo; God things sumo
10.16216/j.cnki.lsxbwk.201702146
2016-01-10 作者简介:李宜冰(1975- ),女,吉林榆树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化及日语教育研究。
K871.1
A
1000-1751(2017)02-01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