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艳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师的角色转变
彭晓艳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工学结合”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文从“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教师的角色转变入手,重点论述中职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工学结合;中职教师;角色转变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时,应当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教育部也指出职业教育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新型教育模式,中职教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是提高“工学结合”效果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新型教育模式需求。为顺利推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应促进中职教师的角色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角色相对单一;常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注重个体差异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1]。此外,一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没有紧密联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1 “工学结合”对中职教师的要求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教育强调开放化、职业化和网络化。“工学结合”模式下,师生均能通过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进入企业、接触社会,从而获得各方面的实践知识与社会信息;教师扮演的角色灵活、多样,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求学路上的伙伴。当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充分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专业最前沿信息,以改善实践经验不足现状。
2.2 中职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内容
2.2.1 从权威控制者向平等互动者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控制者,师生角色相对单一,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与课上教师讲授的不同见解,“冲击”了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个体差异,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2],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要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积极互动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其学习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要敢于接受挑战,平等对待学生,真正从教学过程的权威控制者向平等互动者转变。
2.2.2 从课堂讲授者向理论实践者转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一方面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是具体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最基本的保证,应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一线管理、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除了要广泛、及时地查阅文献外,还要经常深入生产企业一线,亲自从事调查研究[2],真正从课堂讲授者向理论实践者转变。
2.2.3 从单一组织者向多方协调者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联系和落实相关教学实践事宜,教师只是负责组织学生参与,协调方面工作做得较少。正是因为教师参与较少,从而导致其对学生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积极性较差,实践活动效果较差。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大量教学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安排。学生在校外企业实训时,校方要选派带队教师对其进行管理,带队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肩负着组织、管理、协调、带习、监督及安全保障的重要职责。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关系到校企双方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协商调解,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既要实现学校预期目标,又要使企业收到预期效益,做到互惠互利。教师既要代表学校做好学生的管理引导工作,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协调有关学生的管理工作,真正从单一组织者向多方协调者转变[2]。
2.2.4 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创新精神的示范者转变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主流[3]。应通过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机器。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激情。尤其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更应该具备创新观念及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要有所创新,不能只采用传统讲授法、问答法及讨论法等,还要采用有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演示法、实践法等,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具体实施环境,寻找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法[2]。教师只有从知识的传递者逐步向创新精神的示范者转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1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因此,要求中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现实问题是新进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因此,正式上岗位前的新进教师应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训练,以通过相应的实践考核,尽快具备初步的“双师型”教师基本素质要求[4]。
3.2 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校要创造条件,解决校企合作问题,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并将所学新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在实习时可以与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人员直接沟通交流,并在其帮助下,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3.3 引进企业人员到校兼职
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时能把企业最先进的理论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可跟班学习,以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既有利于校企交流、沟通与合作,又能壮大学校师资队伍。
3.4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中职学校是一个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单位,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但同时也要搞好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投入,如果学校没有大量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其科研水平便无法提高。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一些专业教师经过多年实践,已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学校应为这些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把渊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也使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
“工学结合”模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中职教师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扮演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各种角色;另一方面要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更快、更好地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1]王宏臣,马宪亭,胡田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30-131.
[2]焦伟红.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1-52.
[3]关瑛.试论教师角色的转变[J].职业,2012(33):43.
[4]田勇.工学结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12(20):246.
G451.6
A
1671-1246(2017)01-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