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英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时代语境下“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陈小英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95后”大学生能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探索和分析了加强“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5后”大学生;教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1]。“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主流,是祖国的未来,加强“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和急需完成的重大任务。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师,效果会大打折扣,要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的对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同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观点,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和矛盾。只有这样,“95后”大学生才会表露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想法,才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注重实践教学,使课堂学习向实践服务延伸。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的教育引领作用。调研发现朋辈对同龄学生的影响最大,优秀的朋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优秀朋辈会对身边同学起到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作用,他们在提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身边同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加大力度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
注重引导“95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大学生通过主体认知、思考和实践内化,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主动选择并内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自己完成的,他人无法替代。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育模式,只按照教材与教育计划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95后”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校园文化是“95后”大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无形教育载体,每个高校特定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有机融入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从而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教育具体化,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活动、入学生群体、入学生大脑。
第一,运用校园媒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校园媒体建设力度,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多宣传主旋律和正能量,杜绝不良思想的传播,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创新媒体对理论的宣传形式,通过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和内容,提升其参与性和互动性,把理论宣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社团文化载体建设。通过文艺活动、理论宣传等多种文化活动坚持弘扬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形式多样的学术、体育、文化、艺术等校园活动中,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比如医科大学可以通过建立名医访谈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将爱岗敬业、医风医德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校园里一代一代的传承,也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传播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大学生社区、公共场所的文化建设。学生社区和校园公共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公寓为活动场所,营造浓厚的“家”文化,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参加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让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部分。
网络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占领网络这一阵地。通过网络平台既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摒弃错误的思潮。
首先,完善网络先进文化宣传阵地。根据“95后”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拥有强烈的阵地意识,抓住主动权,掌控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建立有学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站和平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兴媒体,如BBS、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针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展开网上交流和讨论,促使大学生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正确看待遇到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构建教育新模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这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95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网络文化相统一,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组织文化、娱乐、学术等各类校园活动,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提供有利条件,将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提供给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95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最后,利用网络打造舆论环境,开展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95后”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失范问题在网络环境中日益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利用网络打造舆论环境,对于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做到实时了解。对于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等的容易引起争端的讨论及时进行监督,防患于未然。(2)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对于在网上恶意发布虚假信息、宣传反动言论、盗取他人信息、诈骗盗窃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意识,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95后”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功能,避免与消除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建立网络防火墙,防止垃圾信息进入校园网络,营造一个良好、清新的校园网络环境。
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受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作支撑,没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正向作用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2]。可见,社会环境在“95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熏陶起到一种“隐性教育”作用。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基地,为其治理好学校周边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主动与政府机构、街道社区、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建立联系,融合社会中各种教育因素,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共同推动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既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和服务社会的稳定平台,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场所,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论得到广泛认同并按其要求切实践行,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3]。我国现处在改革和发展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有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也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主导地位。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整治违法犯罪行为,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境管理,制定人民群众认可的社会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元化,报纸、杂志、书籍、录像、电视、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介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也逐渐提升。宣扬和扶持积极舆论,同时消除社会负面舆论,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大力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互动,从理论灌输过渡到实践体验,从课堂空间扩展到生活空间,从短时影响延长到长期影响。
[1]姜美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N].光明日报,2009 -03-21.
[2]刘亚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81-84.
[3]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新华文摘,2008(14):1.
G412
A
1671-1246(2017)01-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