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
——指向学生“节奏感”的音乐教学

2017-02-15 23:05周丹丹
名师在线 2017年24期
关键词:体态节奏感律动

周丹丹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加力小学,江苏南通 226561)

引 言

所谓“体态律动”,是指学生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元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律”,即“韵律”,与音乐的基本要素息息相关;“动”则指一种形态,即表现音乐的各种肢体动作。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能够唤醒学生的节奏感。音乐遵律而多彩,儿童顺律而长成,课程综律而构建!

一、诱发体态律动,让节奏“快慢相宜”

学生体验、感受单一、稳定的节拍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准备和基础。低年级学生处于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阶段[1]。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新颖、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动作、游戏等诱发学生体态律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拍手、拍身体、跺脚、走步、跑步,可以和学生一起摇一摇、摆一摆,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的音乐节奏快慢相宜。

例如,教学《拍手唱歌笑呵呵》,为了让学生容易分辨节奏,笔者给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名称,如ta-a、ta、titi,让学生的节奏学习不再枯燥;同时,结合教材中的图谱,诱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为训练学生对节拍的敏感,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节拍,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时值。通过对同一拍子的多次感知,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拍感”。在学生体验时值、形成拍感过程中,笔者引导他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如模仿兔子、袋鼠的蹦跳动作,练习双脚蹦跳等。学生蹦跳既可以一拍一跳,也可以一拍两跳,分别对应四分音符时值、八分音符时值。这样的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是有效的。学生不仅节奏感增强了,而且因为节奏变化而带来情绪、情感的变化。如当学生和着缓慢、低沉节奏时,表现偏向沉默;当学生和着快乐节奏时,其情绪情感表现得较为兴奋。有了节奏感的认知体验,学生对于乐曲中所表现的小朋友天真活泼、纯洁美好的心境以及伙伴和睦共处的美好品格自然有所体认,对于乐曲主题自然有深度认知。

二、激活体态律动,让节奏“起伏有致”

节奏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法宝”。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节奏感就是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韵律潜能。通过体态律动,学生能够将被动的本能提升、发展为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表现。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情绪往往会出现一个“低潮”。为此,教师需要再一次激活,给学生音乐学习补充动力,让学生的音乐节奏起伏有致。

例如,教学《快乐的小木匠》,整个乐曲分为三段,每一段的节奏、旋律都是相同的。学生在循环往复中往往容易形成疲惫感,具体表现为学生节奏感的消失。为此,笔者让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小木匠弯腰伸臂刨木头、屈膝锯木头、搬运摆放木头的动作。不仅如此,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将“理发师”“修鞋匠”“小商贩”等工作的环境、工具、声音列举出来,编成歌词,融入其中,形成更为生动的表演。正是在学生对教材歌曲内容的不断“补充”中,形成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后继动力”。学生模仿不同人物的动作,揣摩相对应的节奏,在亲历中获得了体验,提高了音乐表现力。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节奏韵律的直觉,形成学生有规律的肢体协调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调控体态律动,让节奏“收放有度”

节奏运动是音乐中基础的、重要的元素,也是音乐的骨架,是对音乐感觉的外化表现[2]。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体态律动,对学生的体态律动进行调控,让学生的音乐节奏表现收放有度。对学生体态律动的调控应当贯穿于音乐体态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音乐学习节奏感的“调控师”。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有表现力,就必须对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进行引导,让儿童将自身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例如,欣赏音乐《乒乓变奏曲》,第一段呈现主题,音乐简明而轻松。学生初听时很难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律动表现节奏,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乐曲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这段曲子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乐曲第二段的主题是相同的,却运用了“加花”的手法将主题做了纷繁的变化发展,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感觉,表现了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各不相让的激烈场面。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添加一些乒乓动作,让学生随着活泼的音乐挥舞球拍。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音乐的明显变奏。学生用身体的节奏感知音乐的节奏,能够提高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力,提升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

四、解放体态律动,让节奏“动静相生”

对学生体态律动的引导是一种感性教学,有助于传播音乐气氛,增强学生对节奏感的记忆。学生在听音乐或音响节奏时,能够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适当的体态律动,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节奏之美、旋律之美。同时,学生体态语言的表达,某种意义上是学生音乐学习舒展和解放的表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对音乐节奏表现动静相生。

在音乐节奏感训练中,教师不能将节奏放置在高高位置上,用艺术光环笼罩它,而应努力让音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去接近、去表达、去传递、去理解、去诠释。学生从生活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如教学《青蛙合唱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夏天田野里的青蛙叫声,运用体态动作来表达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愉快歌唱的情景。在表现大青蛙叫声时,有学生用很快、很有力度的节拍表现节奏,因为他们认为大青蛙的叫声很大;在表现小青蛙叫声时,学生则用轻轻的、快节奏的节拍来表现,因为他们认为小青蛙的叫声很快,但声音不太大。借助对生活的记忆,学生解放自身的体态律动,将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 语

广义地说,体态律动是指表现音乐而自发形成的一切身体动作。体态律动能够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引领学生的体态律动。在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创造力,释放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能!

[1]邬小花.探究音乐律动对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1):99.

[2]沈明霞.体态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6,(5):40-42.

猜你喜欢
体态节奏感律动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