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岩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 22100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瑰宝。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然尤为重要。
张岱年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对“传统文化”这样定义: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主要包括儒家学说、道家道教、诗歌词曲、书法篆刻、中国绘画、传统音乐、古典戏曲、中华武术、建筑园林、衣冠服饰、汉字的形成等等。
2016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更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精华,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语文核心素养中也强调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传统文化内容丰厚,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把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写作,是笔者最近关注、思考、摸索、实践的问题。“传统文化”话题研究,也是笔者作文序列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手工艺、中医、武术、园林、戏曲、茶道……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可以走访深谙此道的亲人朋友,鉴赏相关的艺术形式;借助书籍或网络,研究某一类别的文化的内涵、渊源、发展、价值、影响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给学生开设选修课,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最后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以作品展示、传统文化研究报告会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笔者组织学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项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研究报告,如《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研究》《舌尖上的乡愁——地方美食研究》等,都做得很成功。
语文是极富实践性的课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在纸面上知道,不如亲身参与,浸染其中,更能够获得真切的感知与触动。所以,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成为研究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载体,例如:汉字英雄大赛、年度汉字征文、诗词大会、书法比赛、民族音乐会等,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技艺的表层,要深入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部[1]。当我们深入其精神层面就会发现,传统文化中有深具魅力的元素,也有奴化反智的因子。能不能做出思辨,很能锤炼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考力。我们可以对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热点现象、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子话题展开讨论。
传统文化里有一些包含奴化反智因子的话题,例如“孝道”“弟子规”“忍”等,这些子话题都具有很大的思辨空间。对这些问题的审视,能让学生看到集体无意识中的积弊,看清社会上大行其道却人人熟视无睹的陋习,能够敏感于蒙蔽误导与暗示,能够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自我审视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对个体人的无形中的塑造,从而在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写作要求的文体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类为主。记叙文要求学生用典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节真实、情节富有波澜的事件,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记叙文打动读者的是其真情实感。议论文要求学生展示敏捷深刻、富有思辨性的思想;广博的阅读视野,丰厚的阅读积淀;良好的语言建构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议论文触动读者的是其真知灼见。
传统文化话题下的记叙文,可以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内容,构成人物活动的氛围、背景,或情感、精神的载体,或文章结构的线索,让传统文化为写人写事服务。
记叙文《昆殇》作者起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直接引用昆曲名段《游园惊梦》的唱词,营造了典雅的氛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在人物语言中,设置了昆曲评委的专业点评:“昆曲中的水磨腔讲究气无烟火,气若游丝,纤细绵长,你的唱腔纤细有余,却略失圆润,磨得不够火候,还须加强……”这一段昆曲表演的专业术语很好地烘托了氛围,丰厚了文章的艺术氛围。
所以,在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中,可以用传统文化构成人物活动的氛围、背景,或情感、精神的载体,或文章结构的线索,让传统文化为写人写事服务。写传统文化,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而谈,宜从传统文化中选择一个小角度,大题小作。
那么,这种一人多事,以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作为线索的记叙文如何升级呢?
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记叙文的升级写法——记叙性散文。文化类记叙性散文的升级策略主要包括:从传统文化中选择一个小角度,大题小作;人物形象鲜明,有事件,有细节刻画,写人写事占大部分篇幅以确定文章的记叙性文体;让艺术与人物,艺术的神韵与人物的精神统一,物我合一;加议论段,介绍艺术的内涵、特点、渊源、发展、民俗风情等,构成文化背景;加相关诗词、文献的引用,增加历史文化气息。
议论类可以以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内容或一个代表作家、一个代表作为例证,为话题服务。例如:材料作文“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的考场佳作《琴丝描》,以绘画技法的专业术语为题,不但有艺术气息,而且新颖具有悬念,还暗示了文章主题——创新。传统文化话题下的议论文依然要观点清晰,有丰富的说理层次;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例如书法、绘画、戏曲等一个领域,研究其渊源、流派、名家、代表作、特点等,做成研究资料,并写自己的心得。这都是素材储备,可以作为例证;文章局部可以加入作者的鉴赏活动现场与鉴赏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氛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写作是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丰厚、柔和的月光把写作照亮,赋予文章精神的光泽与艺术的芬芳。
[1]王黎萍.浅论儒家文化传统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科技信息,2006,(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