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日记
——学生“微感”的真切表达

2017-02-15 23:05吴雅玲
名师在线 2017年24期
关键词:日记习作评价

吴雅玲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江苏如皋 226511)

引 言

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至微。”是的,一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有许多让人抹不去的、产生刻骨铭心感受的“至微细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微生活”视角,抓住“微素材”,撰写“微日记”。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洞察幽微的“微观察力”,发展学生的“微思维力”,培育学生的“微想象力”。从“微”起步,让学生将目光与心灵聚焦于某一个“微场域”,让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1]。

一、写什么,发现“熟视而无睹”的微精彩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有两大因素困扰着学生:其一是“写什么”,其二是“怎么写”。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周遭事物的熟视而无睹。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微精彩”,培养学生一种新的“关注方式”,一种“让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一种“视角转换的想象力”。如此,熟识的事物将显现出另一种鲜活,显现出未曾想象到的精彩。

1.捕捉生活中的“微现象”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一件一闪即逝的小插曲,一片风景的片面,或是一句偶然旁听到的话,可能就是了解及解释整个区域的唯一关键所在,如果缺少那个关键,整个区域可能就一直不具任何意义”。面对意义丰富的生活,不同的人会从中发掘出不同的感受,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定格画面,让学生心无旁骛地“看”,从中捕捉、记录些芝麻小事,如小小成功、小小失败、小小发现、小小意外等。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习作,科学课上有哪些有趣的实验?趣在哪里?在日常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科学课中用心发现、用心捕捉,以“微日记”形式及时写下来。

2.捕捉阅读中的“微发现”

“生活”与“阅读”是微日记写作的两翼,二者构成了微日记的素材主体。阅读重在积累,重在感悟。宋代词人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写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课内阅读,更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的日记写作才能似汩汩泉水、源源不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将文本所传达的生活态度、审美精神、处世哲学等融入教学之中,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求得“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必读书《呼兰河传》,教师可以结合《我和祖父的园子》展开教学。学生边看边写,对文本中的“小城的精神盛举”如“跳大绳”“唱秧歌”“野台子戏”“放河灯”“庙会”等发表感想、议论。在“微日记”中,学生记下了阅读中的小小感叹、小小伤心、小小快乐等。

当下的学生,情感细腻敏感,个性独特彰显,想象丰富新异,表达愿望强烈。“微日记”写作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倾吐、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载体。借助“微日记”写作,学生能够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阅读中的零星感悟,都在一篇小小的日记中得以展现,正所谓“尺幅千里”。“微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学生积极、美好的生活情趣[2]。

二、怎样写,引领“我手写我心”的微表达

“微日记”是孕育童年幸福感的绝佳“母体”。一篇日记就是儿童的一朵心灵浪花,就是儿童的一条情感小溪。“微日记”写作遵循“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原则,让儿童本真地记录外在的世界,描摹内在的心灵。通过“微日记”写作,学生能够再现自我精神生活,敞亮自我精神生命,从而提升自我童年的幸福指数。

1.急速的“素描”

写作,有时是急速的,有时又是缓慢的。当灵感喷薄而出时需要急速的写作,当理性冷静地反思时需要缓慢的写作[3]。急速的写作类似“素描”,冷静的反思需要“深描”。学生的兴趣点浓,观察点广,那么学生就能经常产生写作灵感,形成写作内驱力。“素描”就是学生如其所是地描述。这种急速素描不是概念地、思辨地阐明与“我”关联着的生活,而是描述一个由于“相遇”而诞生的即时生活、刹那间事物、事件等。

苏教版六年级有一个单元习作要求是学生写一种喜欢的美味。尽管学生享受的美味不少,可真正唤起学生感觉的微乎其微。基于此,笔者将习作延时搁置,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小吃店”“小外卖”等处品尝、品味,要求学生注意“小吃”的色、香、味、形。于是,兰州拉面、云南米线、山西刀削面、白蒲茶干、林梓潮糕等进入了学生笔下。如一位学生这样速写“林梓潮糕”:“一个雪白的精美圆盘,画上几道宽窄有序、优雅自然的线条。星星点点的桂花撒落其间。再映上红红的、大大的‘囍’,妙不可言,真是一件艺术品。”这样的微日记篇幅短小、内容精悍、描写自然。潮糕的外形在与我的相遇中被照亮了。

2.细腻的“深描”

“微日记”写作旨在恢复或保持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切感。对于学生心灵深处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事件与感受,教师要引领他们展开细腻的“深描”[4]。这犹如电影镜头的推近与聚焦。只有通过细腻的聚焦,不为人所察觉的东西才会凸显出来。如此,读者将会被学生的深描带入一个新异的空间,许多容易被人忽略的、模糊的细枝末节也在拉长与分解中慢慢清晰起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1,教材要求学生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进行写作。为深度开掘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对之放大,让学生写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可以是旅游中发生的,可以是比赛中发生的,可以是玩耍中发生的,可以是快乐的、烦恼的、寂寞的等等。这样的要求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时空。如一位学生这样描写同学的“笑”:有的捧着肚子笑,有的笑出了泪水,有的小小瞳孔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有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后了,就连汗毛都仿佛跳起了舞。这种对笑的传神勾勒,犹如一幅工笔画,让各种笑的神情荡漾于眼前。

由此可见,“微日记”写作不同于“习作”,它短小精悍、灵动灵活。学生在写“微日记”的过程中,热情足、立意明、选材广、风格多、提升快。学生既可以速写,也可以深描;既可以急就,也可以打磨;既可以品赏,也可以摩挲。可以说,当“微日记”融入学生的生活,写作就能成为学生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方式,就能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三、为什么写,形成“评价与展示”的微动力

在“微日记”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微日记”进行积极展示与评价,将评价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对日记展开自评、互评、师评,形成学生持续写作的“微动力”。教师要从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评价的“搭台者”,创建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质,持续不断地涵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让学生成为言语表达的自我实现的人。可以说,“展示与评价”是学生“微日记”持续性写作最为重要的环节,关乎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意志乃至行为。通过积极评价,能够让学生形成“微日记”写作的“文心”。

1.真实的展示

对于学生的“微日记”,笔者开辟空间,构筑平台让好文得以展示,得以在班级、学校发表(公开化)。通过展示,蓄积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信心,培塑学生习惯。展示以“赏”为重点,将学生日记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等展现出来。

在展示中,学生会积极地审视自我习作,形成内在心理动力。如一位学生在看了其他学生和自己的“微日记”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唉,我自己的日记太老套了,没有一点新意。在展示中,学生以双重身份参与其中,他(她)既是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在展示中,学生相互探讨、相互指点,习作素养在这样的真实展示中悄然提升。

2.真切的评价

“微日记”写作不企盼学生成为专业的作者,只是要求学生将自我生命敞亮、表达。它不过度追寻日记的意义,而将着眼点放置于“童真”“童趣”“童心”上。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彼此的“微日记”展开纸评,而且可以运用微信、QQ群等网络评价方式引导家长参与。教师应该让学生的铅字得以转发、得以点赞。一篇微型日记,当学生知道得到别人的广泛阅读,当学生知道被微信群、朋友圈、QQ群广泛转发,当学生知道得到家长的广泛关注、称赞,得到家长的许多留言,学生的写作成功感、成就感可想而知。这种写作体验不亚于文章被发表。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尊、成功与满足,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善于确证与表征自我生命的人。

著名学者霍忠义说:“自古以来,文学无孔不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学,所以,微博火爆后,微博文学随之火爆,成为不可回避的文学新模式。”“微日记”写作是一种俳句体的个性表达,具有凝练传神的特质。“微日记”必将成为“微博文学”花园里的一朵“奇花”!这样一种崭新的文体必将成为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补充,成为全体学生都勇于参与、展现的文字表达、传播方式。

结 语

“微日记”是学生写作的特殊载体,教学中让学生捕捉生活中活动的“微镜头”、读书的“微火花”、思考的“微灵感”、研究的“微发现”,形成梦幻的“微记录”、情绪“微吐槽”,等等。可以这样说,“微日记”是走出作文困境的一个突破口,它不仅帮助学生关注自我精彩生活,而且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提升。如此,“微日记”将成为学生习作的助推器。

[1]许惠芳.指向儿童生活意义的微感表达[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1):20-21.

[2]须惠琴.“微日记”写作:寻找习作教学的“秘密花园”[J].教育观察,2015,(2):73-74.

[3]吴勇.让儿童带着饱满的“文心”上路[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4):7-11.

[4]赵吴芬.“微习作”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语文版,2017,(7):64-66.

猜你喜欢
日记习作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习作展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