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雄 周李清
自西汉初,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20世纪初,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因为儒家主张礼乐治国,所以儒家的礼乐观在我国的影响不仅非常深远,而且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儒家礼乐思想中的种种理念,都需要“乐”的本体形态和人的行为方式来承载,如果没有“载体”,任何思想或理念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乐”之本体与人、与“乐”的种种行为,才使儒家礼乐思想中的不同理念成为“有形而上”的现实存在,而不仅仅是“无形而上”的想法。
按照我国传统,“乐”分为“礼乐”和“俗乐”两大类别,“礼乐”为仪式所用,而“俗乐”一般则不配合仪式①项阳:《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59-60页。。近年来,音乐学界十分关注仪式,研究“礼乐”,成绩斐然,关注“俗乐”的则较少。实际上,“礼乐”和“俗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相辅相成、也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没有“礼乐”就没有“俗乐”,没有“俗乐”也就没有“礼乐”,它们是“中华乐系一棵大树上长出的两支主干”,“一条大河”的“两条干流”②项阳:《中国人情感的仪式性诉求于礼乐表达》,《中国音乐》2016年第1期,第35页。。流行在河南南阳民间的大调曲子③大调曲子原称河南鼓子曲,据传有500多年历史,初流行于开封,后流传到周口、禹县、南阳等地,前两支逐渐没落,南阳一支得到发展。20世纪20年代,为区别于高台曲,把坐唱形式的鼓子曲称为南阳大调曲子,又称南阳曲儿。,是一种说唱形式,从不用于仪式,为“俗乐”。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大调曲子无专业人员,历来由业余爱好者演唱。大调曲子的爱好者们互称“曲友”,“曲友”在演唱时须遵守很多相关礼俗。笔者田野工作中了解到这些礼俗,认为它们作为表演音乐的行为,深刻地体现了儒家的“礼乐”观。这些礼俗的存在,说明在儒家“礼乐”观的影响下,表演“俗乐”也具有某种“仪式性”。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望引起学界对“俗乐”的“仪式性”以及表演者行为方式的关注和重视。
《乐记》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论述了“乐”的产生、“乐”的作用以及有关“乐”的美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④《乐记》有多种不同的版本,笔者采用的是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的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958年出版。此语见该书第2页,以后只注书名和页码。,认为“乐”是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应当和“礼”并行,和“刑”、“政”并列。《乐记》中“知乐则几于礼矣”,⑤《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5页。说一个人“如果懂得了‘乐’的意义,也就差不多懂得‘礼’的意义了”,因为“乐”能够帮助人们“知礼”,“礼”和“乐”两者之间有如此密切而特殊的关系,所以“礼”和“乐”一定要“并行”。
关于“礼乐并行”的目的,《乐记》中讲:“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实行“礼”的目的就是使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看法的人们互相尊敬,而表演“乐”的目的就是使有不同个性和不同情感的人们互相亲爱,只有这样,“四海之内”方能“合敬同爱”,而达到“事与时并,名与功谐”⑥《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1页。的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通过“礼乐并行”,才能“与时俱进”,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就。
“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按照《乐记》中的论述可以归结为“诚”、“敬”、“让”、“有序”、“有别”、“有节”六个主要方面。“诚”就是“诚信”和“诚恳”,《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⑦《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33页。,此处的“经”是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因此,礼的准则就是人们真诚相处而抛弃掉一切虚伪的东西。“敬”就是“尊敬”,在《乐论》篇中,将“礼”归结为“殊事合敬”,这里的“殊”是不同的意思,即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看法的人,都要相互尊重。“让”就是“揖让”,《乐记》中说“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如果能够“揖让”而“不争”,就是“礼”深入人心的表现。“礼”的“有序”、“有别”和“有节”,也是“礼”的本质所在。关于“有序”《乐记》中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如此则礼行矣”⑧《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0页。原文在“如此”之前,有“天子”二字,吉联抗先生以为这两个字是赘文,故删去。;“有别”是指“男女有别”,《乐礼篇》中讲:“男女无辩,则乱生,天地之情也”,因此,一定要做到“男女有别”。“有节”则是对人的要求,人都有所好恶,如果“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⑨《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6页。,而只要对邪恶的东西做到“有节”,才能心中无邪,而“中正无邪”方为“礼之质也”⑩《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3页。。
南阳大调曲子的“曲友”不一定都读过《乐记》,但在他们的演唱和交往过程中,对《乐记》中“礼”的“诚”、“敬”、“让”、“有序”、“有别”、“有节”六个要点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身体力行。
“诚信”和“诚恳”是“曲友”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应有的为人处世之道。“曲友”之间,虽非亲人,互亲互爱,胜似亲人,相互帮助,尽力而为。因为“曲友”不仅要在音乐表演上合作,也需志同道合,所以“诚信以待”是结交“曲友”的首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诚信”,大家都不会和他交往。
“三稳”是“曲友”之间“诚信”的原则。“三稳”是指“嘴稳”、“手稳”、“身稳”。“嘴稳”就是不倒弄是非,“手稳”是指不动别人物品,不贪图小便宜,“身稳”则是指不贪图女色,过去只有男性才能演唱大调曲子,所以,才有了“身稳”的要求。“三稳”不仅是“曲友”自身的要求,也为他们之间真诚以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曲友”聚会演唱时,不能不辞而别,若有事早退,必须向大家说明原因,这也是“诚恳”的表现。
“敬”也是“曲友”处世的原则,包括“敬人”和“敬乐”两方面。“敬人”可归结为对宾朋、长者、故友的尊敬和叫好、帮腔等音乐行为,而“敬乐”则主要表现为“献艺不卖艺”上。
“曲友”演唱的场合叫“曲子场”,在“场”上演唱,讲究顺序,而“敬”则是决定顺序的原则。如果“曲友”自外地来访,都会让他们先唱,以此敬宾客。如果只有本地“曲友”表演,一定要请年长者先唱,以此敬长者。演唱时,曲友围坐一旁,不能随意走动,体现出互敬的精神。
在演唱结束时,大伙齐声喝彩叫,也是“曲友”互敬的表现。除叫好外,“唱和”也是“敬”的表示形式。《乐记》中讲:“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⑪《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6页。,这里的“壹倡三叹”就是“一人唱,三人和”之意,“和”又叫“和声”,就是帮腔。大调曲子中的《太平年》《呀呀油》《莲花落》《满舟》等曲牌都需要帮腔,帮腔不仅使“曲场”的气氛更热烈,也是互敬的表现形式之一。
晚辈对“曲友”中的孤寡老人,敬如父母,尽所能的给予帮助。不仅如此,德高望重的“曲友”故去后,大家也会唱曲向他致敬。1982年12月,在王瑞林去世周年之际,“曲友”们便在其坟前演唱了《白帝城》、《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等唱段,纪念故人,表达敬意。⑫南阳地区文化局编:《南阳地区曲艺志》,南阳: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南阳地区印刷厂印刷1994年版,第401页。
除了“敬”人之外,“曲友”对“乐”本身也有很强的敬畏之心,有爱乐先敬乐,“献艺不卖艺”的传统。他们认为“大调曲子”是“乐”,而“乐”是神圣的,不能用来挣钱。如果“卖艺”,就是把“乐”当成“混饭吃”的工具,而这无疑是对“乐”的不敬和亵渎。“曲友”如应邀会在婚丧嫁娶等不同的场合演唱,但无论在何种场合演唱,都不会将演唱大调曲子作为谋生的方法和挣钱的方式。如果有人“卖艺”,大家便不会再和这个人交往。如果有人拿钱给“曲友”对他们的表演表示感谢,便会被视为对“曲友”和音乐本身的不尊重和侮辱,往往会闹得不欢而散。民间还流传着“王秀才傲然拒知府”的故事:清道光年间,王秀才唱大调曲子蜚声南阳,知府为母作寿,高酬请他去唱堂会。秀才认为这是对他本人的侮辱,便拒绝了。知府大怒,以将其免职相要挟,王秀才则对知府讲:“职务可免,人不可辱”,依然拒唱堂会。⑬南阳地区文化局编:《南阳地区曲艺志》,第385页。
我国古代倡导“礼乐治国”,“乐”为国家要务,地位很高,而奏、唱“乐”的专职人员“乐户”身份却十分低贱,属“下九流”,不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连死后都不能入祖坟。到雍正年间废除“乐籍”之后,以乐为职业的从业人员,如戏曲演员、响器班子的乐手,死后依然不能入祖坟。为何“乐贵人贱”?很多音乐学家都认为“不可思议”。
⑭项阳:《礼俗·礼制·礼俗》,《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1期,第21页。
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值得进行深入探讨。“曲友”敬“乐”到了对“卖艺”行为深恶痛绝的地步,认为唱堂会,用“乐”谋生是对“乐”,从而也是对“曲友”本身人格的侮辱。正因为“乐”“贵”,至高无上,谁用神圣的“乐”谋生,便是对“乐”的大不敬,便成了“贱人”。“敬乐”会不会是“乐贵人贱”的原因之一呢?值得深思。
“让”就是谦让。在演唱大调曲子的行为中常体现出来。“曲子场”上长者受到尊敬,而长者有时要让初学者先唱,以示“让”。“让”不仅是老曲友对新曲友的爱护,也要给初学者一些指导。
在演唱大调曲子前,为了定调、调弦、活动手指、相互配合等方面的原因,“曲友”先要合奏“板头曲”⑮“板头曲”现称河南板头曲,是演唱大调曲子时的前奏曲,以三弦、琵琶、古筝等乐器的合奏或独奏为主,传统板头曲基本都是68板,《易经》中有64卦,在此基础上加春夏秋冬四季,便成了68板。可参看杜亚雄:《八板及其形式美》,《中国音乐》1984年第2期,第4-6页。,还要奏“过门”“鼓子起板”或“十六板”。“过门”一停,演唱者要手托檀板,起身拱手,向在座听众及乐手,谦让一圈,以示客气,以求包涵。此后才轻轻击板表示“献丑了”或说“请大家包涵”,然后重走过门进入演唱。如若不然,将被“曲友”鄙视,认为此人不可交,不再与之来往。
由于牌子曲后面跟的“过门”不同,当演奏者弹完“过门”,等到板一停,如演唱者不会这个曲牌就即说“对不起,我不会这个牌子”,如他会便说“唱得不好,请包涵”。“让”一方面是对伴奏和听众的“曲友”的尊敬,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有序”包括座次和演唱两个方面。“曲子场”中,座次有一定之规,演唱者的左方依次是三弦、古筝、琵琶等,如有其他乐器,一般在琵琶的左方或古筝及其他乐器的后方,三弦要紧随唱腔,其他乐器则要与三弦配合,如伴奏得不好,一般都会认为是三弦没有弹好。如果三弦没能合上唱腔,“曲友”称为“撂弦子”。“有序”的座次不仅表现了乐器功能,也体现了“曲友”的想法。“曲子场”中看似随意搭配的演唱组合,也是“有序”进行的。除“长幼有序”外,还会先请外地来的“曲友”先唱,这就是“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如此则礼行矣”。⑯《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0页。
《乐记·乐礼篇》:“男女无辩,则乱生,天地之情也”,⑰《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8页。1950年以前,演唱大调曲子的都是男性,唱时要拔肩耸顶,正襟危坐,闭目端庄。这是因为那时在客厅演唱,女眷依例聚在厅堂两厢,隔帘听唱,演唱者闭目端坐,以避瓜田李下之嫌,⑱胡运荣、宛芳卿、阎天民、鲁紫惠编著:《大调曲子精粹》,香港:华泰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亦是男女“有别”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不分男女,皆可演唱、演奏,但有人还是闭目演唱,是此种观念之遗存。
在“有节”方面,“曲友”有戒烟(指鸦片)、戒酒(指过度饮酒)、戒赌“三戒”,对邪恶的东西必须做到“有节”,才能心中无邪,而“中正无邪”方为“礼之质”。
《乐记·乐论篇》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⑲《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13页。“曲友”间之所以要“诚”、“敬”、“让”、“有序”、“有别”、“有节”,因为这些都是儒家“礼”的核心,也是对儒家对“君子”的要求。正因为有这些要求,使得表演“俗乐”南阳大调曲子具有礼仪性,同时具有“仪式性”。
《乐记·乐象篇》中“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⑳《乐记》,吉联抗译注、阴法鲁校订,第29页。南阳大调曲子的“曲友”们以曲会友、以乐传情,唱仁义道德,吟三纲五常。“曲友”们在演唱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重“礼”崇“乐”的精神家园。这里没有勾心斗角的利益之争,没有男盗女娼的不良风气,而是通过演奏大调曲子把他们引向了以“仁”为核心的内心世界,创造出一个互敬互让、十分和谐的小团体。“曲友”们用演奏大调曲子来“内以,建立个人的崇高的人格,外以图谋社会的普及的幸福。”㉑转引自薛艺兵:《论礼乐文化》,《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第57页。这是“曲友”演唱南阳大调曲子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热爱大调曲子并经常抽出时间一起唱、奏的原因之一。
“礼导其志,乐和其声”就是要通过“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伦理的规范,具有“君子”的人格和教养,而用于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乐”则是使人们达到“礼”的一个最为快捷的途径,因此儒家又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
从传统的分类来看,南阳大调曲子是彻头彻尾的俗乐,从不在仪式中应用,然而其表演的“行为”受到儒家礼乐思想很深的影响,而且在这种影响下具有了一定的“仪式性”,和配合仪式的“礼乐”起到了教化君子人格、营造和谐社会的作用。“俗乐”通过其表演行为,具有了与“礼乐”一致的“仪式性”,我们今后研究“俗乐”时要充分注意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