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12-06 07:33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乐记人性论乐教

冯 莹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冯 莹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当前中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重建礼乐也逐渐成为了学界的一大争论点。《乐记》作为中华礼乐文明与礼乐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于《乐记》的研究多是从音乐理论、艺术学、文献学、等角度入手,而从哲学层面的深入解析则不多见。为了进一步拓展《乐记》的哲学思想研究,本文从《乐记》中“乐教”思想、“和”思想、“人性论”思想以及政治哲学思想四个方面对近年来《乐记》的哲学思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乐记;哲学思想;文献综述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发达的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乐记》是我国已知最为集中和系统的阐发乐之意义的文献,为《礼记》的重要篇章。其不仅保存了先秦儒家对音乐理论的认识,也具有丰富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且能自成体系。但是由于乐经失传,残存的文献附于礼经之中,作为中华礼乐文明与礼乐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乐进行专门探讨的不多见,由于后世儒学思想家偏重于对“礼”的阐发,以至于我们在对先秦儒学的研究过程中,大都注重于礼的研究,而对乐则未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乐的思想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乐记》哲学思想的研究,对先秦儒家乐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与继承。

目前学界对于《乐记》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乐记》作者和成书年代的问题。关于《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问题可谓百代之争。随着郭店楚墓竹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的面世,学界对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审视,主要观点有:战国说,西汉说,战国至西汉说。第二部分是关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如,孙星群先生的《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1],首都师大陶礼天先生的《<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2],以及台湾学者黄伟伦先生的《<乐记>“物感”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价值意义》[3]等等。第三部分是对于《乐记》哲学思想范畴的挖掘。如,蔡仲德先生的《<乐记>哲学思想辨析》[4]等等。

本文则侧重于对《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乐记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探究

“乐”具有和谐人心,移风易俗的独特功能。《礼记·乐记》认为乐不仅是娱乐的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教化民众的手段,它起着和谐社会、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于《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研究,大多是从音乐的作用、功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多注重音乐纯洁人心的作用,以及“移风易俗”的社会功用,并且对于“乐教”的现代价值具有高度的重视。

谭钟琪在《<乐记>与中国古代的乐教》[5]一文中指出,《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此外,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邹新忠在《<乐记> 中乐教和礼教的关系探析》[6]一文中则在“乐合同”、“礼辨异”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乐教和礼教在君子修为、社会治理、天地和谐中的不同作用。并且在区分不同的同时,考察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这较之谭钟琪的《<乐记>与中国古代的乐教》一文更加详细,并且逻辑体系更加清晰。

陈静在《<乐记>:先秦儒家乐教谋思》[7]一文中则是从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角度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与之有相同之意的香港学者林苗在《论<乐记>之乐以成德指教——当代新儒学诠释》[8]一文中从乐与象德、成德、德尊分析了乐与德的关系,认为儒家乐教的目的在于助人道德心的彰显。

而鄯爱红的《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9]一文,虽然不是以《乐记》为中心的研究,但是她提出的几点观点是很值得学习,并且进一步进行深层次探究的。她认为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同时她指出为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必须对乐有所选择和限定。并非所有的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有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和”的精神的“ 德音”,才能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和谐发挥积极的功能。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于“乐教”的核心概念以及命题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无论是从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角度分析《乐记》的“乐教”思想还是从教育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界关于“乐教”的落脚点都归于了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并以此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 《乐记》中“和”思想的探究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儒家经典《乐记》中,有40处出现了“和”字,在儒家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和”的作用无处不在。《乐记》中“乐和民性”、“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等等论述,都表明了“乐”与“和”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既是乐的功能,也是乐的目的,乐之“和”正是“天地之和”的体现。《乐记》中的“和”处于不同的语序、场景,往往与其他字词组合使用,因此《乐记》中的“和”有着复杂的含义。目前学界对于《乐记》中“和”思想的探究,大多都是从“和”的不同含义进行论述的。

刘顺利在《<乐记>之“和”论》[10]一文中对《乐记》“和”的不同义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他将《乐记》中“和”相近的含义分为五组,分别概括为:调和、和顺、呼应、和睦、协和五种意义。他认为“调和”、“呼应”具有明显的动作意味,并且从西方与东方比较的角度,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和谐”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刘顺利认为“协和”是其最具有辩证意味的义项,也最具有东方色彩,他认为深入研究 《乐记》 “和” 中所包含的古代智慧,对于当今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解决是会有好处的。而李成在《论<乐记>中“和合”文艺思想》[11]一文中则提出了“和合论”这一命题,他认为在文学思想方面,《乐记》多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和合论”的美学思想,是先秦“和合论”美学思想集大成的经典大作。

轩小杨则在《论<乐记>“和”的思想与表征》[12]一文中指出《 乐记》 之“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延承,是“天人合一” 哲学观在音乐艺术上的沉落。轩小杨认为“中和”是美的音乐审美标准,“和顺”是音乐的主体要求,“和合”是音乐功能的指认。王耀贵在《<乐记>的中和思想》[13]一文中则着重对“中和”思想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礼乐中和是《乐记》全部论述所要阐明的一种最高审美理想,它包含了相成和相节两个相对的内容,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对中和思想进行了论述。

秦太明在《<乐记>“和而不同”哲学思维的历史与现实》[14]一文中提出“和”不是简单的“同”,它是包含不同事物在内的超越“同”的更高境界。他从新的思想高度分析了《乐记》中“和”的含义及其哲学价值,并且指出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在音乐艺术中产生重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于《乐记》中“和”思想的探究仍然是从美学、音乐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和”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乐记》中“和”思想的探究要更多的从哲学的内涵进行,这对于构建《乐记》的哲学体系具有很大的影响,从中阐发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3 《乐记》中“人性论”思想的探究

“性”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性善、性恶还是性有善有恶的争论也由来已久,但是对于《乐记》之“性”应当如何界定,学界尚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礼记·乐记》的人性论之性质问题,学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即性善论和性可善可不善论。

王宝军在《<乐记>的价值观及其实现路径》[15]一文中即坚持《乐记》的“性”是性善的,他认为礼以乐为内容,在习礼的过程中音乐向听着内心渗透,闻乐而动情,情动而入性,性本向善,尽善成仁。而阳晓儒在《<乐记>人性论新探》[16]一文中指出《乐记》的人性论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主,同时又吸收了儒家其他学派的人性论思想,如告子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不为善”的思想,特别是荀子的人性恶。可以说,《乐记》的人性论是在对先秦儒家各派学说综合中所达到的较为全面的人性学说。

林合华在《<礼记·乐记>的人性论之再反思》[17]一文中则指出《乐记》对人性的双重理解是可以统一的,这恰好体现了其人性论的深刻性。并且提出《乐记》的人性论应该放在儒家性善论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应该定位为:对《性自命出》、《中庸》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下开《孟子》的性善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乐记》中“人性论”思想的两种典型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观点的争论主要源于对“ 性”字的不同理解。学界对于《乐记》“人性论”思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考察探究,特别是对于“性”的善恶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对于《乐记》的“人性论”作一个专门的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对先秦儒家的人性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4 《乐记》中政治哲学思想的探究

儒家的政治哲学具有德治的本质,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礼治更近于法治而乐治更近于德治,乐的存在与礼的关系,使得儒家的礼治不至于滑向法治,保障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德治本质。但后世的礼乐在制度上的分离,以及成为专属于统治者所掌控和利用的专门之学的发展趋势,使得礼乐的政治功能和色彩都渐趋弱化。尤其是乐的发展,更是被剥离了政治和伦理的属性与功能,导致了政治的完全功利化、简单化,失去了三代礼乐之治的人文精神。对《乐记》中政治哲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最真实的了解孔子所设计的王道理想。

“乐”不只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深层看,它还是一种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学界目前有学者将“乐”与德治相联系,探究《乐记》中的德治思想。但是,乐本身就具有“乐治”的价值意义,探究“乐治”这种中国古代独特的治国观也是很有现实意义以及学术价值的。现在中国正提倡“德治”,可是不了解“乐治”,就无法参透“德治”。因为,“乐者,德之华也。”张飞舟在《以“乐”治国——中国古代独特的治国观》[18]一文中十分推崇乐治思想,他将乐治与法治、礼治、德治等其他的治国方式相比较得出乐治优于其他的治国方式,是一种不依赖于强制力的治国方略。他在《“以乐治国”思想沿革脉络探》[19]一文中提到乐与政通的思想,他指出音乐除了可以被动反映国运兴衰之外,更能主动促进或阻碍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在儒家乐治思想研究方面,多为脉络性梳理,很少有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乐记》的研究在乐治思想方向的则少之又少。《礼记·乐记》不仅仅阐述了古代的音乐理论,而且进一步表明音乐与为政之道是相通的,儒家以这种独特的乐文化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政治的治理。对乐治思想的研究,是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更深一步探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5 小结

目前学界对《乐记》哲学思想研究除了以上四个大的方面之外,还有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述的。在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王福雅的《<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20],明言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两极——<乐记>、<声无哀乐论>哲学美学思想概观》[21],王璐的《<乐记>与<乐论>之比较探析》[22]等等,从多视角进行了比较探究,给人以启迪意义。此外,相关《乐记》价值的研究同样也呈现出视角的多元化,如:吕骥的《探索<乐记>的理论价值》[23],尹相鸽的《中国传统乐论的伦理价值——以<乐记>为基础》[24]等等。

综观上述有关《乐记》的哲学研究论著的大致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总的说来,学术界相关的哲学研究呈现出了愈加繁荣的趋势。不过,由于以《乐记》为主要载体的儒家有关“乐”的思想有着较为独立而完备的哲学体系,以往的研究多囿于各自的问题意识及学科分化过细的局限,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空间。同时,我们也仍然需要加强对于《乐记》哲学研究的超越性向度及现代性转换的关注,并以之作为中国哲学特质的典范进行更多的中西哲学的比较与对话。

[1] 孙星群.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7.

[2] 陶礼天.《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 黄伟伦.《乐记》“物感”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价值意义[J].清华中文学报,2012,(7).

[4] 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J].音乐研究,1981,(4).

[5] 谭钟琪.《乐记》与中国古代的乐教[J].社会科学家,2005,(2).

[6] 邹新忠.《乐记》中乐教和礼教的关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7] 陈静.《乐记》:先秦儒家乐教谋思[J].求索,2012,(9).

[8] 林苗.论《乐记》之乐以成德指教——当代新儒学诠释[J].鹅湖月刊,27(2).

[9] 鄯爱红.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10] 刘顺利.《乐记》之“和”论[J].天津师大学报,2000,(4).

[11] 李成.论《乐记》中“和合”文艺思想[J].艺术百家,2004,(3).

[12] 轩小杨.论《乐记》“和”的思想与表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13] 王耀贵.《乐记》的中和思想[J].南开学报,1994,(6).

[14] 秦太明.《乐记》“和而不同”哲学思维的历史与现实[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5] 王宝军.《乐记》的价值观及其实现路径[J].学术交流,2009,(8).

[16] 阳晓儒.《乐记》人性论新探[J].学术论坛,1988,(2).

[17] 林合华.《礼记·乐记》的人性论之再反思[J].船山学刊,2008,(1).

[18] 张飞舟.以“乐”治国——中国古代独特的治国观[J].河北法学,2005,(9).

[19] 张飞舟.“以乐治国”思想沿革脉络探[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0] 王福雅.《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J].求索,1997,(6).

[21] 明言.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两极──《乐记》、《声无哀乐论》哲学美学思想概观[J].新余高专学报,2000,(3).

[22] 王璐.《乐记》与《乐论》之比较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3(13).

[23] 吕骥.探索《乐记》的理论价值[J].音乐研究,1988(1).

[24] 尹相鸽.中国传统乐论的伦理价值——以《乐记》为基础[J].学理论,2011(27).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冯莹(1990—),女,(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硕士,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K204.5

A

1672-5832(2016)05-0231-03

猜你喜欢
乐记人性论乐教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试论《乐记》研究文献述评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四乐教学法”初探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