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模式探究

2017-01-16 01:16赵娟娟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本土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赵娟娟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是深入校企合作。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及成功经验,就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整合本土资源,最终实现校企共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本土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一线岗位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依靠传统的办学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通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以及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这是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职业院校努力探索尝试与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与很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大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这就导致了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

二、国外可借鉴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在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相当成熟,他们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等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学生是以“职业人”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新生入学后,先在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而后各以两个月为限,企业实训与学校学习交替进行,毕业前半年集中回校学习,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各国办学模式的选择,都是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例如,德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强调专深型;美国的职业流动性较高,职业教育培养为宽专多能型,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努力挖掘学校及社会教育资源潜力,根据本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办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开办实用的专业,立足本土化选择合作对象

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要求,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客观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使是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应该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改革和创新,把当地的通俗本土文化渗透进学科知识,让学生具备地方特色的专业能力。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都有其特色支柱产业,例如,许昌本地的的高职院校就要充分利用依靠中原电气谷这一方面的地域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丰富学科知识,打造特色电子电气品牌,为电气机电类输出更多所需人才。

(二)促进双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

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许多学校都进行过多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而专业教师的结构却没有多大变化,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仍不能满足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职业院校应强化服务企业的功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专业为企业提供利益的能力,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策划企业文化,形成互动体系,体现双赢原则,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这两种途径进行,针对那些专业技能强、理论水平也高的专家、能工巧匠可以考虑把他们从企业引进学校成为学校专任教师,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校内通过岗前岗后、校内校外、境内境外全方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达到提高双 师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也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三)促进校企融合,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高度融合化的动力在于双方都能共赢,取得成绩。学校应该坚持对口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课外实践在学生考核中的比例,争取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合格上岗工作。在这方面,学校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开放,将教室搬到企业实训场地,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能够让学生进行同步实践,这样能够提高培养效率,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好的结合。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加入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政府可以把推进校企、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中来,对校企合作能够起到引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例如对某些与学校积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监督校企合作间的规范性。只有政府、学校、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推进,才能使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促进产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尽快步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轨道。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为了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了向社会输入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我们还要继续探究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不断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最佳模式。

猜你喜欢
本土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