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效性评价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实现

2016-12-30 11:51宗树兴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教学评价互联网

宗树兴

摘要:教学评价是“互联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学要素和过程改革的强制约因素和突破口。从教学评价视角去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增强改革的信心,而且还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具有及时性、科学性、开放性以及关注过程性等优势和特征,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改革的教学反馈瓶颈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给教育效果的判定带来了挑战,什么是教育质量,如何关注教育过程,素质教育的实现方式和现实路径,等等,都在不同视角和不同程度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审视和考量。二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关系的重塑、评价模式的变革,这些影响教育效果的要素全方位地进入有效性的界定畛域,有效性成为了教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性核心性话语。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从此便以有效性实现为核心展开来,或者说适应教学有效性实现的教学评价模式被更多更广泛地选择和研究。但是,教学有效性既是一个终极性的判断,又是一个过程性判断;既有一个群体性指向,又有一种个体性指向。这就使将有效性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遇到内发性困难。这一困难一直而且仍然在困扰着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教育界提出了很多方案,有的主张评价主体扩大,增加互评、他评、家长评、社会评等;有的主张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由原来的以纸笔测验为主,发展到面批面改、小论文、小制作等;有的坚持教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而且练习即考试,成绩当日上墙;有的变换评价对象,由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变为评价教师教学。这些改革无疑都在原来基础上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更加全面开放,更加人本民主。但是纵观这些改革,对于教学评价的效率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有的操作性差,有的做表面文章,有的增加学生负担,有的停留在个别案例探索上,普遍增加了教师负担,致使评价效果对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大打折扣。互联网的介入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契机,至少在解决方式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互联网+教学”使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了及时性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赖于教学针对性的提高,这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但是教学界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在与班级授课制博弈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掌握教学、程序教学、反馈教学等等,但是单就有效性来讲,这些改革思想和实践都遇到了教学评价这一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大班额形势下,无论个别教学方式怎样提倡,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都是一个强制约性问题。及时准确的教学评价是有效施教的前提,互联网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前,教师下发的导学案,学生做后通过互联网上传,大量的学情信息及时搜集上来,减去了教师大量繁琐的手工劳动;课中更是这样,教学反馈的时间更加紧张,学生的问题和难点以及学习过程都应该及时掌握,教师才能做出判断,学生通过互联网上传实时的课上学习结果,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得到了保障,不仅教师及时得到反馈,同学之间的展示也实现了大面积和及时性。课后作业方面,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传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做完作业也可以快速上传,教师用较之纸介作业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在网上处理好学生作业,并且能够及时和学生互动交流,突破了个别化教学的制约瓶颈。

二、“互联网+教学”使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了科学性

只有普遍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互联网让教师更加准确地找到了施教重点,包括普遍的重点和个别的重点。课前,教师通过学生预习案的发放与统计,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准备情况,使得备课的有效性增强。课中,除了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为基础进行引课与解决学生学习准备障碍以外,对于新授内容,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导学案或者其他学习资源学习结果的统计,教师对于全班都已经或者大部分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了如指掌,不会再重复讲解;对于全班或者大部分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传送,每一个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情况传到了教师眼中,教师可以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微课选择、个别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样无论是对于学困生,还是对于学优生,都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课上普遍的和个别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从而实现了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三、“互联网+教学”解决了教学评价主体的广泛性问题

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介,由于其共享性和互动性突出,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更多人群中开放。学生学习的评价主体发生了有效转型,突破了师一生之间单一单向评价的窠臼,向着学生自评、互评以及网络评价转化。首先,学生自评的机会增多,通过共同上传自己的学习结果,共享这些结果,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与他生学习的差异,形成自己对于学习过程的真实性评价。其次,班级内部互评成为现实。学生个体在上传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会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结果,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拓展了学生个体的学习。除了分数以外,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还是要比较各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校订,相互激励。互评的过程除了知识、方法交流以外,也还是一个责任和自主管理的学习和建构过程。再次,班际之间、校际之间乃至网络联系的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评成为可能。“互联网+教学”使得网络中的优秀学习软件和学习平台变为共享,学习者组成的学习社区,打破了班级界限,也模糊了学校围墙,学生个体可以更大范围内学习和交流,也就自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相互呈现出来,自己的学习处于社区的何种位置,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表现在哪里,一目了然;解题方法、学习经验、单词量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和互评,学习评价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当然,以往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家长评价仍作为主体存在。

四、“互联网+教学”更加关注了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互联网下的教学改革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发挥到了一个境界,程序教学强调小步子、快节奏、勤鼓励、持兴趣,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知识不断得以强化,学习的周期缩短,教学不仅环环相扣,不断深入,而又阶段划分细致,错误得到及时纠正。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或者叫掌握教学,强调不断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即形成性测验。这两个重要的学习和教学理论,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持续保持。“互联网+教学”的一个必然性要求就是嵌入式测验的设计和编制,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增强造成的,学习资源的拓展,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使得封顶式、大纲式的学习方式得以彻底突破,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种新课改理念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变得更加容易实现,在实现方式上就是给不同程度和不同性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当然包括不同的形成性或者叫嵌入式测验,由此教学评价成为一个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者章节单元,互联网的介入也使得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程序化学习的要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短周期的形成性测验,更多地更容易地处于兴趣和被激励当中。最后,教学难点在小步子教学中得以分化,评价过程的激励和矫正作用更好地得以发挥,学习效果不断得以巩固,学习任务更加容易在课堂上完成,从而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学”给教学评价带来了挑战,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的制约性问题。教学评价问题重要性的上升,也伴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而日益凸显出来。研究互联网介入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是一个迫切性的课题,深入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对于新形势下教学评价的认知,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过程的结果部分,而是穿插其中,成为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成为教师备课、讲课的主要依据。其次,教学评价与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相关,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内容,规范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导向。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依托学生个性学习状况而划分的细小单元,而每一个细小单元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对于这一单元的形成性测验的学习程度。这里的学生发展导向与以往考试评价专注评价学生学习结果不同,互联网下的教学评价更多地关注过程,是对教学结果的自然推进和演化,而非提前有一个不变的预设。再次,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更受关注。考试不只是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还是学生自我检查修正的手段,考试不再是负担,而更多地表现为激励,考试的频次增多,与学习的结合度增加,考即学,考即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教学评价互联网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