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燕
梯度教学在聋校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倪晓燕
梯度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细化为由易到难的阶梯状系列,引导学生尽可能接近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梯度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作业、考核评价入手进行梯度划分。聋校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梯度教学在保护聋生自尊心、保障教育公平、提高不同层次聋生学业成绩上都有效果,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途径。
聋教育;数学课堂;梯度教学
随着特教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聋生考入我校高中学习。由于来自不同聋校,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一是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学校改编使用普校教材,有些学校仍使用旧版聋校教材,有些学校将普校教材和聋校教材混合使用。教材使用上的混乱造成了高一新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上存有较大差异。二是思维能力的差异。聋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语言概念与命题的基础上[1],可见聋生语言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抽象思维能力。而听力受损的年龄、确诊时间、助听设备的使用、早期干预和语言训练、语言经验及其他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聋生语言的发展[2],使得聋生个体间语言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较大差别。
我校高中聋生在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比普校学生更明显。“大锅饭”式的教学不适应聋生的差异需要,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聋校高中教学必须因材施教,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个聋生都学有所得。
(一)“梯度教学”的内涵
“梯度理论”是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提出的。他认为:“学生个体之间是有梯度差异的,教学内容的创设也是有梯度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梯度差异,还要关注教学内容梯度的创设。”[3]本研究认为,聋教育中的“梯度教学”是指:以聋生原有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为基础,从最近发展区入手,将学习内容剖解、细化为由易到难的阶梯状系列,引导聋生尽可能接近学习目标,同时为暂且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聋生提供继续向前的途径和可能性。
(二)梯度教学与分层教学的区别
梯度教学与分层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存在区别。梯度教学中,每位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难度呈阶梯状,完成一级,进入下一级,各梯度间是递进关系;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的是不同的学习材料,完成的是不同的学习任务,各层之间是平行关系。梯度教学中,学习材料呈梯度排列,学生学习就如同爬梯,可上可下,没有预设;分层教学中,教师课前按学生以往表现分组,课后按学生上课表现调整分组,课堂上分层相对固定。
(一)学习能力的梯度划分
我们首先将聋生按学习能力进行梯度划分,为之后处理学习材料提供依据。(见表1)
表1 聋生学习能力梯度划分表
表1中聋生的学习能力有四个维度:原有知识结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每个维度上,聋生大致分成A、B、C三类。但每个聋生在不同维度上所处的类别并不相同,所以不能认为只有三类聋生。在后期处理材料时,要先考虑依据哪种能力分类标准更合理。
(二)教学目标的梯度制定
2013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四个维度: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梯度教学中,要按聋生的学习能力制定阶梯状的教学目标。梯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由易到难”原则。教学目标应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目标组成,子目标的达成难度应逐步递增,初级目标要为达成高级目标服务。容易达成的初级目标能让聋生体验成功,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鼓励继续达成下一级目标;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的中级和高级目标,让暂时不能完成的聋生清楚努力的方向,增加继续进步的可能性。二是“量身定做”原则。制定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梯度划分。(见表2)
表2 教学目标梯度制定表
以苏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2课时为例,在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上,参照不同的能力分类标准,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级目标。由于我们所教的聋生思维水平偏低,难以达到较高的思考目标,因此仅把数学思考目标分解为初级目标和中级目标。制定子目标组时,应考虑聋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高级目标可空缺。
(三)教学内容的梯度安排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公式定理和例题习题。传统教学中,提问都比较笼统,为提问而提问,目的性不明确。梯度教学中,强调要将笼统的问题细化为一系列阶梯状问题组,这些问题组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聋生思考,帮助他们跨出最近发展区,靠近教学目标。(见表3)
以苏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2课时为例。课前预习中,细化后,问题(1)复习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为归纳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提供类比对象;问题(2)复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为归纳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提供观察素材。性质推导中,无梯度的二个问题间跨度太大,第二个问题只有个别学生会回答。细化后,A类聋生从初级问题中学习了基础知识,学有所得;B、C类聋生,通过初级、中级问题的铺垫,完成高级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例题习题中,细化前后的问题,笔者都在课堂上测试过。细化前的问题仅有43%的聋生答对,细化后的问题组有85%的聋生答对。梯度式的问题组,能有效帮助聋生理解知识点,引导他们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表3 教学内容梯度安排表
表4 课外作业梯度设置表
(四)课外作业的梯度设置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要符合各类聋生的水平。课外作业的设置根据教学目标分为基础题、提升题和思考题。(见表4)
以苏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2课时为例。基础题是定理的默写和直接应用,对应初级目标;提升题是定理的灵活应用,有些可以直接得出,有些需要一定的思维过程,对应中、高级目标;思考题是对新旧知识的归纳总结,要求聋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对应高级目标。聋生可以按照自身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原则是基础题必须做,提升题和思考题选择做。
(五)评价考核的梯度进行
梯度教学中,每位聋生所能到达的“阶梯”不同,如果评价时仍用传统的考核标准,并不能体现聋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可将试卷分成基础题、提升题、思考题三部分,分别打分。这种打分方式能更清晰地展示聋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能让A类聋生摆脱低分,体验成功,让B、C类聋生发现自身的薄弱部分,看到与他人差距。
(一)保护聋生自尊心,激发其学习潜能
学习材料没有差异,课外作业自由组合,因此不存在谁做A组题、谁做B组题的情况。没有“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聋生学习数学就更轻松了。学习材料是阶梯式呈现的,聋生都会关注他人到达了哪一个级别。竞争心理促使聋生都愿意尝试思考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题目。
(二)分层灵活,提供发展空间
布鲁姆指出:如果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合他们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得慢的学生可能达到与学得快的学生一样的学业水平。梯度教学利用阶梯式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自然分层。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到达较高的台阶;学习能力弱的就处于较低的台阶。同时,聋生可以很方便地保留更高级别的学习材料,课后继续努力。这就为聋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避免了分层教学中因错误分层而限制聋生的发展。
(三)差异教学,聋生各有所得
分层教学在课前就预设了聋生的学习能力,给了不同的学习材料,这使聋生的发展很有限。梯度教学中,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都为聋生搭建了上升的阶梯。低层次聋生虽然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但是他们能对每个知识点有基本的理解。其他层次聋生,通过不断“攀爬”,学习能力都有了提升。
我们在两个高一平行班进行了梯度教学实验。入学时,两个班级均分差距较大。从成绩分布来看,中段的人数差不多,被试班高分人数少,低分人数多,对照班则高分人数多,低分人数少。(见表5)
表5 高一新生入学成绩(数学)汇总表
经过一学期的梯度教学,被试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有了提高,被试班和对照班均分的差距明显缩短。从成绩分布来看,被试班80分以上的人数增加了,40分以下的人数减少了(见表6)。从各部分得分情况来看,被试班基础题的均分超过了对照班,说明被试班的聋生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见表7)。
表6 高一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汇总表
表7 高一数学期末考试各部分得分情况汇总表
梯度教学的核心是对学习材料的梯度设计。教师需对聋生的学习能力有深刻的了解,对聋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学习材料做透彻的分析,才能对学习材料做梯度设计。实验证明,梯度教学在保护聋生自尊心、保证教学公平的同时,让不同层次的聋生都得到提高,并为他们的后继发展提供了途径。
[1]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
[2]李群,邓慧兰,姚勤敏,林慧思.聋生读写能力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4,(10):10.
[3]董朝倩.梯度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聋生数学理解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b/2011/02/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214024)
素描静物钱宇辰(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