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平
创新运用培智学校数学教材
陆修平
针对现行培智学校数学教材中明显存在的不能适应时代与教学需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新课改理念,创新运用现行教材,通过丰富情趣性、强化活动性、注重生活性、加强系统性、呈现综合性及紧跟时代性,使这套教材更好地为智力障碍学生服务。
培智学校;数学教材;运用
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按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智力落后学校(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出发,编写的适合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参考教材。教材在《说明》中明确指出,各地在对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教育、训练时,必须作较大的调整,而不要照搬套用。[1]
多年的实际教学需要和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体会到:现行教材无法正常使用。有人也试图通过调教学进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不可否认,这对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效果仍不乐观。笔者认为现行教材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具学具贫乏,很难激发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是缺少给学生操作和活动的空间,使智力障碍学生的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枯燥;其三是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其四是教材明显沿袭普小多次课改前的系统逻辑结构,没有及时优化,未能考虑到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其五是教材忽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其六是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版本,许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等。虽然教材中存在着这些不足,但只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是可以使教材发挥一定作用。
儿童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而不少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经验贫乏,大脑中外界实物形象储备较少,我们就更应该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来帮助他们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概念、原则、方法。而教材编排时插图不够丰富,有的没有紧密联系生活;安排的学具、教具也很单调,不具有情趣性和易操作性;缺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发展的实践操作活动等。完全按教材授课会使智力障碍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很难理解简单的数理,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等,使数学课无法正常开展,这在一些中、重度培智学校的低年级尤为明显。
因此,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在丰富情趣性上下功夫,可以通过适当增添智力障碍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理解,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可以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问题,获得直观的心理感受;也可以适当提供学生容易获取、容易操作的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心理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有趣的七巧板”等实践活动;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有趣的拼搭”等实践活动;在教授表内乘除法之后,让学生用扑克牌“算24点”等。这样,安排具有丰富情趣性的活动,能使原本智力有障碍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主动、更有趣、更深刻。
新课程的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2]因此,对教材的改革也应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应强化数学课堂活动性。而教材仍为灌输式的风格,先出示准备题复习铺垫,接着是例题的讲授指导,再通过复习题“练一练”及时巩固。形式单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足,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智力障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因此,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应强化活动性,充分让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十几减9》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中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13—9”的多种计算方法。又如《分一分》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分组任意分一分、说一说、记一记,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再从中归类得出平均分的一组,然后按平均分的要求再分一分。这样,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内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再如《米、分米、厘米》单元,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概念以及进率后,就可以安排大量的活动,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强化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真正的数学不是繁杂的数学游戏,而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而教材则明显将数学与生活疏离开来,数的运算和应用题分离,先安排计算单元,再安排应用题单元,有的还分册安排。即便是应用题,也与生活衔接不足。这样,使许多智力障碍学生认识数字、会数数,却不会数生活中的实物;会加减乘除运算,但无法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不出应用题,更不用说解决生活问题了。
因此,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应注重生活性,使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这对于智力障碍学生学习实用语数尤为重要。如在学生学完乘法口诀后,要求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住的楼房有4层,每层住8户,一共住几户?”“一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几天?”“每支铅笔9角钱,5支铅笔多少钱?”“每个兴趣小组6人,5个小组有多少人?”等等。也可以从这些生活问题入手,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又如学生学习《元和角》的知识前,带领学生去商场或超市购物,通过“你会付钱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元和角,学习简单运算的知识。再如,学习“认识钟表”时,首先出示钟表让学生识认,设置问题情境“你认识他们吗”激发学生学习钟表的欲望,学完新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数学知识内部之间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所要学习知识的基础。所以,教材应充分利用这层关系,循序渐进地安排,这样才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紧密关系,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突破新知识的难点,从而达到以旧探新的效果。[3]而教材将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分开来安排,使智力障碍学生难以发现与利用其中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减法和除法时都感到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加强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学生学完数的组成后,接着安排加法运算,再安排减法运算,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的组成,加法运算的知识以及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探索和学习减法运算的方法,就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更加轻松、牢固地掌握减法运算的诀窍。同样,在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后安排相应的除法运算,可以通过乘除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乘除法内在联系的认识。
客观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研究,人们才把它划分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运用综合性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由于分析、综合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大多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如果分科确定教学内容,他们将很难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而教材片面强调学科知识,忽略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不强。
因此,创造性运用教材,必须考虑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使智力障碍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发展。如教学《时、分、秒》单元时,可以设计“我的一天”情境,让智力障碍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钟面,学习时、分、秒的简单运算,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达一句话,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会合理运用时间以及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学《元角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单元时,就可以设计“百货商店”或“农贸市场”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进行简单的运算。另外可以在买卖交换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买和卖中进行充分的交际口语训练,学会正确运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给我××”“给你××元”“请找××元”“谢谢”“再见”等。还可以带领学生练习购买活动中的交往行为,包括买东西排队的社会行为规范等,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智力障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要求是实用语数,既然是实用的,那么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中以及走上社会后所需要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这就要求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教材应紧密跟随时代,才能保证它的实用性。而教材是20多年前的版本,一些知识点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运用不到。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考虑其时代性。如《元、角、分》单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分币已经极少使用。而《教材》却安排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分以及角、分之间的相互转化,还有简单运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作简单介绍即可,另外可以酌情安排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人民币的认识及运算,以满足智力障碍学生适应时代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再如,《珠算》单元的教学,虽然珠算是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在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珠算的知识并不易被智力障碍学生掌握和运用,可根据学生情况,作为选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应增加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因为计算器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帮助智力障碍学生计算,实用性更强。
总之,只要我们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用心思考,就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教材真正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原则,遵循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特点,从而更好地为智力障碍学生服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3]肖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03,(7-8).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226400)
清香陆佳音(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