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刘小勃
摘 要:现在的课堂呼唤有生成的教学。每一位一线的数学老师都应钻研好教材,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勾连起前后知识,形成知识链接 ,同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资源,随时调控课堂活动进程,把学生的课上生成作为一种有益的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课堂 生成资源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19-01
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所以预设是课堂“有效生成”的生长点、着力点,而生成又是预设的升华。现在的课堂呼唤有生成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下面的案例:
1 听课的背景和内容
2014年深秋,笔者随市教育局举办的北京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有幸聆听了人大附小杨老师讲的《解决问题》一课。笔者就基于“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一专题理论研修,并结合杨老师上的这一课,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与探讨。
2 课堂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杨老师课上得也很漂亮,看得出“课前预设”也用了不少心思,整个课堂的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回归,学生间知识、能力、经验相互交流、碰撞,使课堂更具生命力。但这节课中,对学生用“画图”展现“水变成冰的体积”关系,多了点自己的感悟,结合研修班里“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的讲座理念,有了这样的思考:课堂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3 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授课伊始,教师以学生的质疑“水变成冰后,它的体积会比水大”的“预设”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在老师的引领下得出“冰的体积比水增加1/10”的关键句,然后请学生画出了水变成冰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图片,展现二者的体积关系,加深学生理解“水与冰体积”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感悟单位“1”的判断与变化(如图1——图4)。
在此教学环节,觉得可以再升华一下学生的“生成性资源”,那就是向学生说明图2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中杨老师恰恰对学生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优越性引导的还不算到位。教师应在此进一步指导,在观察对比过程中,使学生再向前迈一小步,突出画“线段图”是六年级以后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有效手段。
4 进一步的思考
本节课中,在老师第一次要求用图表示时,孩子们积极踊跃,通过各种图清楚的表示水与冰变化的体积关系,这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
特别是学生画的图2,因为图2是线段图,它既直观简洁,又能明了的反应数量关系,可以说是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法宝,是后续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发展需求”。而本课教学中老师更多的关注了画图的多样性,而对用“线段图”来表达数量关系,来进一步分析解决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方面,感觉引导的欠了点火候,应侧重的加以点拨,那才称得上是“授之以渔”,为孩子们的后续发展进一步做好了铺垫,如果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再向前迈一小步,那就锦上添花了。
比如,教师在这里利用学生这些很好的“生成性资源”可以点拨:“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四幅图,哪幅图更能简洁表达数量关系?”同学们应该能感悟出画线段图的优越性,这样会更好的引领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做题时不会再画那么繁琐的实物示意图,而及时采用更简洁有效的线段图,提高效率,快速分析、梳理出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这不就为孩子们后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吗?
所以,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数学老师都应钻研好教材,要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勾连起前后知识,形成知识链接,同时教师要即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资源,随时调控课堂活动进程,把学生的课上生成作为一种有益的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2] 吴玲, 郭孝文.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3] 吴芳.预设与生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法[J].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專业学位),2012.
[4] 吴玲,吴支奎.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5] 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
[6] 陈华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z6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