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付 娜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为例
李 春付 娜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为特殊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特教学校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系统,构建了包括康复性课程、学科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四大领域的课程体系。
教育信息化;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给现代特殊教育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近几年,特教学校的招生对象逐渐呈现出轻度智障学生越来越少、中重度的智障学生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多数学生伴有自闭症、多动症、语言障碍、脑瘫症状等多重障碍,这就更需要特教学校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智障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融入社会。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07年我国教育部也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对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同时,方案中还积极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是特教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周村特教中心”)从智障学生的生理状况和身心特点入手,始终把“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展和培养智障学生身体素质和社会技能”作为学校的工作指南,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特殊教育服务。同时,周村特教中心依托教育信息技术提升自身内涵,借助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多媒体化的特点,逐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周村特教中心目前包括学前段教育和义务段教育两个学段。依据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原则,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立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从康复性课程、学科性课程、发展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四大领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符合本校地域特色和学生状况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为智障学生的发展与适应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结合学校现有的启智博士、心语博士、认知与沟通训练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现有设备,学前段以康复性课程为主;义务段的低年级、中年级康复性课程逐渐减少,学科性课程、发展性课程逐渐增多;高年级学生以学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最后一年倾向以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为主,为智障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隐性课程不分年龄段,贯穿于学生全程学习之中。
图1
1.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智障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中融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2)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康复性课程、学科性课程、发展性课程、隐性课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在课程功能上,强调智障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3)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本校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更适合他们的需要和发展。
(4)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立足学校、立足课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5)开放式构建的原则
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狭隘环境中,还要多创造他们与社会接触、融合的机会,构建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构建“社会大课堂”理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他们多方面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2.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康复性课程
根据智障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理、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智障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包括大运动训练、小肌肉训练、认知、语言训练、生活自理等课程,这是低龄智障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
(2)学科性课程
学科性课程是智障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体现,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该课程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智障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发展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以其标准满足他们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课程,这是义务段学生必修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为智障学生培养劳动技能、丰富生活经验、获取生命知识、促进潜能开发、提高社会能力设置的课程。包括劳动技能、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社会实践、学校特色等课程。这些是依据学生能力和兴趣选修的课程。
(4)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又包括校园精神层面的内容,如校园文化、领导风格、教师人格魅力、人际关系、班风、校风、各项规章制度等,同时智障学生在学校中的自然状态也包括其内,如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好、在校午餐时要做到文明用餐、午休时做到安静入睡、起床后主动整理床铺等。虽然没有显性的课程设置,但已经以随时随地的状态呈现。
1.提升学校网站管理水平丰富学校的资源库建设
学校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搜集手段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并且及时维护和更新学校网站内容,为教师选择好、收集好、使用好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使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也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可视化、可感同身受、可随机互动的学习环境,帮助智障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快乐学习的载体。
2.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资源
(1)启智博士的应用
启智博士(如图2所示)通过非语言沟通、前语言沟通、图片沟通、视觉唤醒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等功能,人机互动模式,带领学生去认识事物,学会理解和表达并熟悉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演变、发展和说话能力,比较适合言语障碍和沟通障碍儿童。学校利用启智博士仪器对学前智障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图2
(2)心语博士的应用
心语博士可视音乐治疗仪(如图3所示)是集音乐治疗与视觉辅助刺激于一体,将特定的音乐信号和视觉信号转换成其他能量作用于人体,通过现实视听世界和虚幻视听世界对人类大脑中枢的刺激,将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使音色、旋律、节奏、色彩、形状的变换融为一体,通过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掘大脑潜能,改善感知觉功能,提高注意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诱导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康复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获得药物和人际交流达不到的效果,比较适合自闭症、多动症儿童。
图3
(3)认知与沟通训练仪的应用
认知与沟通训练仪主要适用于自闭症、脑瘫、智障学生,通过运用触摸屏计算机软件整合多媒体素材库与真人语音,将沟通认知训练系统的概念充分应用在便携式平台上,便于个案操作,延伸了其沟通的可能性,也可以促进智障学生接受性语言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促进主动沟通技能的发展、增进人际关系。
(4)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它借助书写、智能绘画、拖曳等功能,充分调动智障学生的脑、口、手、耳,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适用于普通学生,更适用于智障学生。通过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顺畅了,能力培养更有途径了。
(5)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
为了让智障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中高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学会了用金山画王进行电子绘画,也学会了用PPT演示文稿制作课件,还有的学生学会了用Word文档编辑文字。经过多年的学习,部分学生连续几年参加市区组织的电子绘画比赛,并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学生们的信息量增加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随之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应用,都是为了使智障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缺陷得以补偿。
1.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智障学生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智学校的学生智力残疾程度不同,残障类别不同,生理、心理发展更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学校从本校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潜能出发,构建一个高效、综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康复、学习、发展、融入社会。只有体现“以智障学生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到第一位,才是评价一个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2.特教教师具有课程意识至关重要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身为特教教师,必须有主体意识,要根据学生的特殊之处,将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同时要有生成意识,要对预设课程加以必要和适当的取舍,从而达到动态生成和创造性课程意义的构建;最后还要有资源意识,要能根据学生的广泛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且要学会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特教教师只有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理性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学校中实施教育教学的根本。教师要有先进的理念,娴熟的操作技能,懂得如何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为教育教学服务,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从而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关键在教师。
[1] 冼权锋,陈洪基,许令娴.发展特殊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实践经验[J].香港教育学院,2000(4):42-44.
[2] 黄银美,尹笑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现代特殊教育,2003(Z1):45-46.
[3] 赵庆.特教教师应有课程意识[J].现代特殊教育,2011(12).
[4] 刘稀凤.建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资源库[J].现代特殊教育,2013(6):47.
[5] 曹文兵.深化特教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幸福成长[J].现代特殊教育,2011(3):20-22.
[6] 程忠泉,杨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生化制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64-166.
[7] 王晓秋.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科教学,2013(7):61.
[8] 杨利.研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现代特教教育,2013(4):21-22.
[9] 王正.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校本课程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18-19.
[10] 王和平,杜晓新,张福娟.新加坡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15-19.
[11] 郑红.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李春,本科,小教高级。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2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