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实证”时的三个注意点

2016-09-10 07:22郭仁贵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独立思考

郭仁贵

【关键词】深度教研;史料实证;证据意识;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67-01

1.要处理好教科书和第一手资料之间的关系。

这并不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比如为了第一手资料而抛开教科书,或一直囿于教科书的藩篱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若把两者限定为非此即彼的选择,就会忽视学生乃至教师在学习历史、提高历史理解力时不断面临的挑战。以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的教科书对于“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叙述为例,三个版本都是单线条地陈述知识内容的,时间笼统,原因单一,历史的复杂性被简单化处理,在资料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度方面留下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如果教师占有的材料非常稀少,只能依据课本简单地解读历史,难免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那如何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和“做”历史的智力活动中呢?这时,不妨出示一段有关张謇企业兴衰的史料。(史料略)借助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观感与全面理解。通过对史料和史实的寻幽探微后,相信学生是能够从一个角度切入,以点击面,最后“识其大”,并提出自己见解的。

2.要探知学生的思维并因势利导。

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获得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的,并说明他们用以得出结论的证据。比如,面对“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衰落了吗”的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思维受局限,学生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是的,衰落了”,教材的叙述在学生的头脑里已变成了客观的“历史”,以为事实就是这样。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思考他们的理解来自何处,通过询问“你是怎么知道这种说法是真的?你从哪儿知道的?有什么证据?”等等,来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后的答案大概有“教科书上写着呢”“我们初中老师讲过的”“大家都知道的”等几种说法。显然,面对法定的教科书,学生还是选择了习惯性地接受,并没有意识到即使是权威的结论也是可以追问的。通过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想法动态地设计教学,适时地运用史料,要求学生说明每一个新的证据是如何证实、拓宽或质疑他们的历史思维的,这将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新材料与自己的理解之间的关系。

3.要将主题和目标转变为历史问题。

研究历史总是由问题驱动的,只要了解了相关的基本问题,学生也能利用问题去组织资料,指导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对于“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这一主题,实际上还是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历史问题的,比如有学生问: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究竟是在哪一年,有准确的年份吗?是1919年吗?民族工业萧条下去,是指整体的,还是某一些行业,其中又有哪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张謇企业走向衰败,那么近代中国其他著名实业家的命运又如何呢,都是一样的吗?……可见,丰富的史料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在不断研究史料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实证的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一旦形成了历史问题,手头也有了材料,我们就可以说学生已在研究历史了——他们从重复别人的结论上升为理解别人是如何得出那些结论的。原本熟悉的教科书,对学生来说就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开始变得自信,敢于质疑,大胆地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即使是初步的,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独立思考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努力做独立思考的智者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