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实质,在于底线与高标的融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日前正式发布,学生的核心素养被划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6个方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这种系统性的解析外,也有学者从整体性上对“核心素养”作出了阐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核心素养既是“底线”也是“高标”,具体而言,人类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自我生长的能力,以及在自我生长与他人生长之间的融通转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源头在于在倾听自然、倾听他人与倾听自我之间的交互生成与融通转化。
成功的教改应该明显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在传授知识方面,既要提高平均质量(均值),又要适当加大标准差。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用“两个均值、两个标准差”的统计术语来评价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均值”比较高而“标准差”小;而在人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则呈现“均值低”和“标准差大”的特点。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朱邦芬对此深以为然。他在分析我国课改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学生间的竞争,在高中阶段缩小不同学校教学资源的悬殊差别,加强通识教育,使课程具有不同层次和深度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把高中毕业合格标准选取在“平均值-标准差”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