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超,王 库,李锦堂
(1.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
——基于广州地区高校分析
黄炳超1,王库2,李锦堂1
(1.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倾向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远未得到应有重视,严重制约着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调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足和缺失,由于来自不同的年级、生源地和学校,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并不均衡,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要基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分层式教育,基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育,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教育。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素质;培养途径;大学生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21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往往忽视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团队合作力、诚信度、责任感、礼仪修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毕业生无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掌握及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和模式,优化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世界各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因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高校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本文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调查,以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影响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因,探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一、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C.P. Alexander)于1935年经过大量的测试和实验后,发表了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 Concrete and Abstract),文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韦克斯勒(D. Wechsler)于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论文《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是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发展阶段,国外研究学者在测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展开研究,主要着眼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作用,但是很少有把非智力因素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而是以动机、兴趣、情感、个性等对学习的作用的分项研究为主,并且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果,如动机的归因理论等[2]。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最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构成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燕国材教授的“五因素构成”说,该学说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5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3]。这阶段学者们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概念界定,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非智力因素理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等[2]。
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心理因素。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具有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由若干具体因子构成,每个因子都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些非智力因素基本因子包括:价值取向、责任感、理想信念、诚信度、忠诚度、礼仪修养、成就动机、意志力、情绪稳定性、焦虑感、幽默感、真诚度、团队合作力、领悟力、表达力、交流艺术、洞察力、创造力、决策力、适应力、性格、兴趣、独立性、自律性、主动性、理解力、个人形象、自信心、自我认知力等29个[4]。
二、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专家建议、问卷试测等程序,编制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调研对象抽样选择了广州地区13所高校,包括重点本科2所、普通本科4所、民办本科3所、高职专科学校4所,并随机选择不同学校、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 420份。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计分,结果用SPSS17.0进行管理和统计。运用采样充足度Kaiser-Meyer-Olkim(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研究数据进行探索性非智力因素因子分析的适当性考察。结果表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量表的KMO=0.833,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4877.045(P<0.01),样本大小适宜进行因子分析。量表的信效度结果表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量表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
(二)结果分析
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析。调查范围涵盖抽样高校的各个年级,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别如表1中的4组数据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非智力因素相关性排在前10位的因子分别是洞察力(0.794)、自信心(0.756)、价值取向(0.574)、意志力(0.374)、真诚度(0.286)、团队合作力(0.272)、适应力(0.235)、礼仪修养(0.135)、主动性(0.086)、独立性(0.085)。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均值分析,在对自我表现是否自信方面,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自信心明显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在对自己未来是否感到担忧方面,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次是大四学生。这两个因子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一学生刚入学,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没有掌握、生活方式不适应等原因造成自信心不足;大四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问题,由于大部分没有办法很快找到合适的单位,对职业规划、就业目标和发展前景等感觉比较迷茫导致自信心不足。在真诚度调查方面,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反映出大一新生比较纯真、朴实,待人真诚。在礼仪修养和独立性方面,大一的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重视自己的个人礼仪修养,但独立性更差一些。不同年级学生的团队合作力、主动性等非智力因素差异没有那么明显。
表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
2.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析。将调查对象分为农村生源学生和城市生源学生两种类型,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别如表2中的两组数据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相关性排在前10位的因子分别是焦虑感(0.789)、礼仪修养(0.774)、自信心(0.740)、真诚度(0.681)、性格(0.677)、忠诚度(0.675)、兴趣(0.656)、成就动机(0.651)、决策力(0.592)、理想信念(0.558)。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均值分析,在自信心和决策力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表现更自信,决策力更加强,这与我们平常的认识有一些差别,许多人往往认为城市学生更加自信,但是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成长过程中比较早自立,不依赖父母,独立性比较强,遇到更多选择时往往自己判断和处理,因而显得更加自信,决策力更强。真诚度和忠诚度方面,农村学生更优于城市学生,反映出农村学生的质朴和纯真。在礼仪修养、兴趣、性格、理想信念等方面,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这反映出城市家庭更重视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修养和广泛兴趣,让孩子参加音乐、美术、武术等多种培训班,开发右脑,逐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焦虑感、成就动机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发展差异不大。
表2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
3.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析。调查的学校包括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民办学校4种类型,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分别如表3中的4组数据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相关性排在前10位的因子分别是适应力(0.715)、独立性(0.338)、洞察力(0.255)、意志力(0.144)、自律性(0.038)、礼仪修养(0.027)、主动性(0.018)、领悟力(0.012)、责任感(0.008)、性格(0.007)。相关性较强的是适应力、独立性、洞察力、意志力,其他因子相关性较弱。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均值对比发现,在意志力、主动性、责任感和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中,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学生明显优于高职专科和民办高校的学生,反映出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具有较好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和主动性,同时浓郁的校园文化促使社会责任感和性格得到更好的培养。重点大学学生比其他学校学生具有更好的洞察力和礼仪修养,反映出重点大学的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同时更加重视自己个人的礼仪修养的培养。高职专科的学生比其他3类高校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领悟力,这是高职专科学生与其他类型高校学生相比发展最好的两个因素,虽然高职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比其他高校差一些,但是学生的独立性显得更强一些,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更好一些。适应力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各类型学校差异不大。
表3 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调查分析,对于广州地区高校的不同年级、生源地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洞察力、自信心、价值取向、意志力、真诚度等大部分因子差异较大,洞察力和自信心两个因素一、四年级的学生与二、三年级对比差异最大,洞察力随着年级而逐步提升,自信心方面二、三年级学生较强。
2.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力等非智力因素比城市学生发展较好。反映出农村学生出身贫寒,更早自强自立,肯吃苦耐劳,这更有利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城市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长过多包办大小事务,学生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独立性较差。在礼仪修养、兴趣、性格、理想信念等方面,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这反映出城市家庭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
3.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中,重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比较突出,其次是普通本科和民办高校,最差的是高职专科院校。反映出重点大学的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强大的师资队伍、浓郁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等优越条件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比较均衡,虽然没有重点大学学生那么突出,但比较其他类型学校好一些。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职专科的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弱、起点低,对非智力因素认识和培养程度较为欠缺。
三、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来自不同的年级、生源地和学校,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并不均衡,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培养途径,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分层教育法: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分层式教育
一是低年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组织他们多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责任感、理想信念、诚信度、忠诚度、礼仪修养、成就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指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不但要重视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更重要的是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培养兴趣、团队合作力、适应力、领悟力、表达力、创造力、决策力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满足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个性教育法:基于不同生源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一是个体个性化教育。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许这是最早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个体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我意识。高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来自农村和城市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焦虑感、礼仪修养、自信心、真诚度、性格等差异比较明显的因素,不断地进行沟通、引导、纠正和培养,侧重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尤其要注重城市学生在独立性、自主性、创造力、决策力等方面发展的不足,同时不要忽略农村学生在礼仪修养、兴趣、性格方面的劣势,两类学生都要充分发展个体的特长和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转移、思维的训练、情操的陶冶、潜能的开发、心灵的提升和自我超越,取得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和事业成功。
二是社会个体化教育。社会个体化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个体在社会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提供而胜任社会所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起来的个性特征。社会个性化包括个人与他人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的倾向;成为社会成员的倾向;按照社会规则和社会标准调整自己行为的倾向;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倾向等。社会个体化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在表达力、交流艺术、个人形象、礼仪修养等方面比城市学生更需要加强。对城市学生要更多从提高独立性、自主性入手,逐步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践中来,建立更强的自信心和决策力。通过对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力、兴趣、性格、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人格整合和个性优化,使教育对象的人格更完整,更具有人格魅力。
(三)差异教育法: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化教育
一是坚持不同类型学校办学定位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明确了各类学校的教育层次和办学定位,重点高校培养综合研究型人才,普通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专科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因此,无论何种类型高校,都要坚持自身办学定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实施差异化教育,是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差异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高校通过开设特色选修课和试行导师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个体的选择的差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造差异化教育的条件。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在尊重人才培养模式差异的基础上,各类型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按照“宽口径、宽基础,强能力”的课程模式,开展差异化教学。无论什么类型高校,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在首位,结合学生本身的天赋差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兴趣导向等,立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发掘其不同的潜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明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气质、广泛兴趣,健全性格,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加强团队合作力、领悟力、表达力、交流艺术、创造力、决策力、洞察力、适应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
[2]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3]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研究三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1-10.
[4]黄炳超.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量化评估办法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40-43.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14JKDYY38);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编号:2014YK056)。
作者简介:黄炳超(1984-),男,广东阳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92-05